第41章 莫讓幸福之花遭遇貪婪暴雨(1 / 1)

一個人因為不知足,使心耽著外境,因此,財富當前,生命就在財富手裏;美色當前,生命就在美色手裏;多求的人,自己是什麼也保不住的。

——星雲大師

人的欲望越多,能得到的便越少。越是容易滿足,便越容易實現自己的願望。同樣是七分福緣的人,想要追求九分的人會覺得不夠,並因此而心生苦惱;而一個隻想要五分的人,若是能得到七分便會十分滿足、快樂。所以,要想得到快樂,不妨對自己的要求低一些,對生活的奢求少一些。

按照佛教的因果觀念,貧窮通常與慳吝互相牽絆,寬裕一般與慈悲不離左右。財富就像手中的沙,你攥得越緊,往往流失得越快。

心得不到滿足,總想著追求更多、更好的東西,隻能沉溺於欲望的旋渦,讓自己失去更多。懂得知足,不做非法多求的人,卻能“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道德經》中有句話說“禍莫大於不知足”,無度的索取,隻會給人帶來更多的麻煩。而懂得付出、懂得知足的人生,則會長久的快樂。而且,當一個人擁有了不貪求、懂得舍予的胸襟時,才能更好地保全財富。

有位法師出家多年,可平時所用的棉被,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他有一把洋傘,是很久以前買的,由於這些東西年頭太長,所以不免有破爛的地方,但他始終不肯換新的,他請人用針線縫縫,依舊接著用。有很多信徒送給法師不少華麗的衣服,還有一些珍貴之物,但法師把其中的多半都送了別人。他說:“我的衣服已經夠穿了,那些珍貴之物對於我而言也沒有多大用途。既然有了多餘的東西,為什麼不送給別人呢?”

穿衣的目的本來是為了保暖,但多少人為了追求表麵的虛偽華麗和所謂的名牌一擲千金,卻看不到那些衣不蔽體、瑟瑟發抖的窮人,吃飯的目的是為了填飽肚子,但多少人瞧不上家常的一日三餐,非要山珍海味、滿漢全席不可,甚至妄殺珍稀動物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過度奢求,讓我們的欲望失去了理智,讓我們的方向背離了正確的目標,最終我們將一無所獲。

過度的索取會讓人貧困,而懂得舍予的人卻往往會有好的福報。

某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培訓班的學員們,不是廠長經理,就是董事長或CEO。

在一次課堂上,培訓老師給所有人敘述了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個商人,從某國家級貧困縣買進了一種用當地傳統工藝製作的手編花籃,進價是每個10元。但是到了城裏之後,他卻以每個8元的價格售出。

這本是筆虧本買賣,但是商人卻一直樂此不疲。一年之後,商人成了一個百萬富翁。

講完這個案例之後,老師提問說:“這個人是如何因為這種虧本買賣而成為百萬富翁的?”

一幫企業高管聽了這個“離奇”的故事之後,都覺得不可思議,“商人到底怎麼就成了百萬富翁?”他們苦苦地思考著。

一個私營業主說:“我認為,這個商人是想等拖欠貨款達到100萬元時,就攜款出逃。”

老師反問道:“這樣做,不是犯罪嗎?這個答案不對。”

一個在外國公司打工的高級白領想了想,說:“我知道了,這個商人收購的花籃是10元人民幣一個,但是他以後就說這些花籃是外國進口的,然後以每個8美元,合人民幣五十多元……”

可老師不屑的表情說明,這位高級白領的答案也錯了。

所有學生都猜不出問題的答案,陷入了沉默。

老師見無人能回答這個問題,便揭開了謎底,他說:“這個人原來是千萬富翁,他為了扶持貧困縣的群眾致富,做起了這樁虧本的花籃買賣,一年下來,他的財產隻剩下了100萬。”

一幫企業的老總都紛紛說:“商業活動和慈善是兩碼事兒,他這樣做生意最後一定會傾家蕩產的。”

老師哈哈大笑,說:“恰好相反,這個案例的下半段是:雖然商人賠了很多錢,但是這個縣的手工編織業卻發展起來,並且在市場上打出名氣,現在同樣的花籃,在市場上可以賣到30塊一個。為了感謝商人的扶持,全縣的工藝廠家都主動要求把經銷權讓給這個商人,以出廠價供應,商人在短短幾年裏,不僅僅賺回了自己虧損的錢,還將自己的資產翻了幾倍!”

剛才發言的學員都羞愧地低下了頭。

故事中商人的經曆就可以證明“多求的結果是窮,喜舍的結果才是富”的道理。當然,並不是每個人幫助別人都是為了獲得最終的物質利益,但是隻要你願意去幫助別人,就一定能獲得內心上的安定,這也是一種回報。所以人在自覺知足的前提下騰出力量去幫助他人,便能感受到生命的和諧與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