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苦與樂隻有一念之差(1 / 2)

真正的快樂不是尋歡作樂,更不是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快樂。人生沒有絕對的苦樂,萬事萬物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隻要我們有快樂的內心,再大的苦也隻是浮雲掠過罷了。

當行喜心,所有嫉心皆當除盡。

——釋迦牟尼

人生總是無常,好事、壞事交替著突如其來,如果不能正確地對待人生,就會頻繁地陷入大喜大悲的情緒之中。好樂惡苦是眾生的本性,追求快樂是人生的終極目標,但是如果把世俗的歡樂看做是人生的唯一目標,那麼便難以獲得長久、真正的快樂,甚至會將人引向墮落。

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呢?在佛家看來,隻有法樂才是真正的快樂,什麼是法樂呢?就是真理所帶來的快樂。真理之樂才是永恒的快樂。

對於出家人來講“五戒十善”是法樂,“六度四攝”是法樂,“四無量心”是法樂,“因緣果報”是法樂,“有空中道”是法樂。出家人四大皆空、六根清淨,隻以履行佛法為樂,所以出家人能夠安貧樂道,其樂融融。那麼對於凡人來講,我們所追求的法樂又是什麼呢?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任何物質享受所帶來的快樂,絕非是我們的法樂。

從生物、化學的角度來說,快樂是人類大腦某個區域受刺激所產生的化學反應的結果。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甚至是毒品都能對大腦這個部位產生刺激。物質帶給人的快樂總是在不斷地弱化,例如說:一個生活在貧困中的人,如果偶爾能吃上一頓餃子,那麼他肯定非常高興,這時候餃子就帶給了他快樂。假如這個人有錢了,可以天天都吃餃子了,那麼早已習以為常的餃子就無法刺激他的“快樂神經”了,他這時候再想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也許就要吃鮑魚才行。所以說,如果單純地依靠物質來刺激我們的神經,就會導致欲望的不斷升級,當物質條件無法滿足人的物質欲時,就會產生痛苦。由此可見,物質上的快樂是短暫而充滿隱患的,依賴於物質的快樂,可能將人帶向苦惱甚至是墮落。所以法樂絕不是物質上的快樂。

從前印度有一個波羅奈國,這個國家十分炎熱,一到夏天就像火爐一般,經常有人被酷熱折磨致死。

這個國家的國王為了躲避酷熱,就建造了一棟高樓,住在上麵避暑。在高樓上,有用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珍珠等七寶鑲嵌而成的床,躺在上麵,非常涼快,還有很多宮女拿著扇子給他扇風。

但即便是這樣,國王還不滿足,采取了多種措施也始終緩解不了炎熱。沒過多久,國王便又開始心煩意亂起來。

國王躺在那張富麗堂皇的大床上,心想:我花了這麼多心思和財富,但是最終也隻能帶來片刻歡愉,歡愉過後,依舊還是煩惱。看來金錢和享受帶來的歡樂還是靠不住的。但是,到底有什麼東西才能讓我永遠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