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有求皆苦,無欲則剛(1 / 1)

安靜地坐下來看花開花落,草長鶯飛;抬頭看天高海闊、雲卷雲舒……才是生活中最幸福的事。

——星雲大師

中國人講:人之初,性本善。小孩子是最能講真話、是非最分明的人。但是等到孩子慢慢長大後,欲望越來越多,有些人便會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變得貪婪、懦弱,甘“為五鬥米而折腰”了。

欲望會讓人迷失自我。不是每一個貪官從一開始便貪得無厭,不是每一個強盜從一開始便不擇手段,他們之所以從好人變成了壞人,就是因為他們沒能克製住自己對金錢、地位、財富的欲望。

世界上有太多的誘惑,林林總總的誘惑總是容易讓人迷失自我。人的欲望一旦決堤,就恨不得把天底下最好吃的東西、最漂亮的女人、最新的產品、最大的房子、最漂亮的車子、最美麗的園子都歸為己有。雖然說人對物質財富有追求並不是過錯,但是當一個人追求的東西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就會變成奢望。為了奢望,人會不擇手段、不惜一切代價,甚至放棄自己的人格尊嚴也在所不惜,還能談什麼正直、談什麼剛強?所以,要想讓自己變得剛強、正直,首先必須能夠克製自己的欲望。

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以道”。人可以追求財富,但是獲取財富的方式和手段必須要有道,絕不能用自己的良心和尊嚴去換得財富。其實,不僅僅是對財富的欲望容易讓人折腰,一個人對一個東西懷有癡念,都容易因此而喪失了自己的優良品性。

孔子在與學生們講學的時候,忍不住感歎說:“這世界上能做到真正剛強不屈的人幾乎沒有啊。”

年輕的弟子都感到奇怪,他們認為像子路、申棖等,都是十分剛強的人。尤其是申棖,他雖然很年輕,但是卻能堅持自己的看法,常常和人辯論且從來不向別人妥協。所以,當學生們聽見孔子慨歎說還沒見過剛強之人時,他們便說:“倘若要論剛強,申棖應該夠資格吧。”

孔子說:“申棖這個人能夠堅持自己的道理,也算不易,但還是稱不上是剛強呢,因為他欲望太多。”

一個學生問:“申棖並不是貪愛錢財的人,老師怎麼會說他欲望多呢?”

孔子回答:“欲望不是僅僅指貪財。申棖雖然性格正直,但是他卻逞強爭勝,往往流於感情用事,這就是一種‘欲’啊!像他這種人,如何能夠稱得上是剛強不屈呢?”

孔子又說:“真正的剛正,是一種無所求的浩然正氣。申棖逞強好勝,其實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求勝心。隻有那些無欲無求、而又不因為外界輕易改變的人,這才算是真正的剛強啊!”

在靜淡的時光裏,

與真實的自己相對;

在寂靜的歲月長廊上,

聽自己腳步的回音。

不貪得、不覬覦,

役物而不為物所役,

自然能夠知足常樂。

孔子的話說明了一個道理:有求皆苦,無欲則剛。申棖雖然看起來剛正,但是他卻常常為了滿足自己的成功欲而和人辯論,所以他的性格還是有弱點,不能做到真正的無欲則剛。

真正品格高尚的人,能安於貧賤而恪守道義,能無欲無求地堅持自己的信念。那些官居高位還不滿足,為一點蠅頭小利便與人爭得麵紅耳赤的人,更容易放棄自己的良心和尊嚴,所以談不上什麼高尚的品德。古人說:養心莫善於寡欲。所以,要想讓自己的人格更高尚,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克製自己的不良欲望,給自己的心靈騰出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去提高自己的修養。

隻有無欲無求、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過分的貪取、無理的要求,隻是徒然帶給自己煩惱罷了,終日生活在焦慮和企盼中,還沒有嚐到快樂,就已經被痛苦折磨得不堪忍受了。所以,古人說“養心莫善於寡欲”。我們如果能把握住自己的心,駕馭好自己的欲望,不貪得、不覬覦,做到寡欲無求,役物而不為物役,生活上自然能夠知足常樂、隨遇而安了。

控製不住自己的欲望,在欲望的驅使下自甘墮落,很容易將人推向煩惱中。無欲則剛,無欲則明。無欲能使人在障眼的迷霧中辨清方向,也能使人在誘惑麵前保持自己的人格和清醒的頭腦,不使自我喪失。把握住自己的心,駕馭好自己的欲望,生活上自然能夠知足常樂、隨遇而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