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從最簡單的事物中發現美好(1 / 1)

隻要活著,就要憑自己的心力來做事,如果做錯了事,就要懂得懺悔、反省;如果做得不夠好,就要繼續努力把它做好、力求完美,以求不愧於天、地及自己的良心,這就叫做“知足”。

——聖嚴法師

星雲大師曾在《求財富祈願文》中向佛陀祈求七種財富:第一種,祈求您給我健康的身體;第二種,祈求您給我慈悲的心腸;第三種,祈求您給我智能的頭腦;第四種,祈求您給我勤儉的美德;第五種,祈求您給我寬廣的胸懷;第六種,祈求您給我內心的智能;第七種,祈求您給我世間的因緣。

其實,這七種財富,隻要我們肯付出努力,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甚至這些東西,很多人已經擁有了。隻可惜,太多人對它們視而不見,卻去追求繁華景象,追求物質上的享受,等到繁華散去的時候,才知道那些不過是虛像,並不能算作是人生的財富。

做人不能夠太貪心。人生最大的快樂不在於獲得多少外在的物質,而在於對已經擁有的東西能夠珍惜。懂得知足感恩的人才是世間上最富貴的人。能夠知足,就是至上的幸福。“勿羨他人富,勿悲自己窮,知足心常樂,無求品自高”,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一個出生在普通家庭的青年,讀書時候成績平平,工作之後業績普通,他總是在感慨:為什麼自己的命運如此不濟,既發不了財也求不到一官半職。

一天,他在路上偶遇了一個老和尚。這個老和尚雖然身穿破舊的袈裟,風塵仆仆,但是卻滿臉的平靜祥和。青年心想:這老和尚都如此平靜,而我卻每天總是有那麼多的煩心事。想到這裏,青年人忍不住歎了口氣。

那老和尚看青年人滿臉的不愉快,又長籲短歎的,就問青年:“你為何歎氣?”

青年回答:“我看到你開心的樣子覺得很羨慕。你們方外之人即使什麼都沒有,也能如此淡定。但是我們這些凡人卻不行啊,尤其是像我這種既沒有一技之長而又一貧如洗的人,煩惱更是如影隨形。”

年輕人說完這話,老和尚笑著說:“年輕人,你明明很富有啊!”

青年問:“富有?現在我身上的錢都不知道能不能花到明天。”

老和尚並沒有馬上解釋,而是反問他:“那麼,假如有人給你一千兩銀子,但是前提是換你十年的壽命,你換嗎?”

“我不換!”

“給你五千兩銀子,換你的健康,你換嗎?”

“還是不換!”

“給你一萬兩銀子,換你的生命,你換嗎?”

“不換!”

老和尚頓時笑了:“年輕人,到現在為止你至少擁有一萬六千兩銀子了,難道還不夠富有嗎?”

青年人恍然大悟,從此不再苦惱了。

青年人的煩惱來自於未能真正認識到自己所擁有的財富,他隻是看到了自己缺少的東西,卻從未看到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不懂得知足,就無法珍惜,這是一種極其危險的情緒,既能夠摧毀有形的東西,也能攪亂我們的內心世界。擦亮眼睛,看看我們所擁有的財富:生命、時光、理想、熱情、知識、親情、友誼……你所擁有的,就是你真正的財富。幸好,這位得道的高僧幫助青年人看到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讓青年有了知足之心。

若能知足,則一切煩惱自會迎刃而解。

及時地做事,

及時地愛人,

及時地感恩,

及時地生活,

珍惜永遠和知足在一起,

和幸福在一起。

人常說,知足常樂。知足是一種處世態度,常樂是一種釋然的情懷。

知足常樂,就是要讓人珍惜自己眼前所擁有的東西。當我們都在忙於追求、拚搏而失去方向的時候,知足常樂,這種在平凡中渲染的人生底色所孕育的寧靜與溫馨,對於風雨兼程的我們是避風的港口。真正做到知足常樂,人生會多一份從容,多一些達觀。

相反,如果人不懂珍惜、不懂知足,那麼他的貪欲便永遠不會得到滿足。即使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也會在短時間內產生厭惡,然後再投身到另一場追逐之中,而將之前所擁有的東西拋棄。所以,不懂得珍惜擁有,就不配真正擁有。

做人要知道滿足,要懂得珍惜,不可貪得無厭。每個人出生時不可能都含著一把通向富貴、幸福之路的鑰匙,但是每個人都擁有一雙勤勞的手,不要把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寄托在上天的恩賜上,美好的生活應該靠勤勞的雙手去創造。

天下沒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一個不知足的人永遠也無法看到自己所擁有的青春、能力、經驗、激情、教養、信念……這時候,不滿之心就像是一團熊熊烈火,柴放得越多,燒得越旺;火燒得越旺,人就越有添柴的衝動。於是,人奔來奔去,忙裏忙外,既無暇休息,也體會不到忙碌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