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容顏無法曆久不衰,美麗的心卻能永遠動人。
——證嚴法師
高僧大德們之所以能修成正果,不是因為他們經書念得多,木魚敲得響,而是因為他們有一顆普度眾生的菩薩心腸,甘願擔負一切眾生的罪惡,願意去代替他人受苦。這就證明隻有甘願為別人當做指路燈的人,才能獲得命運和真理的眷顧。
一個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為當時天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幾下。但僧人不以為然,繼續前行。這時他看見有人提著燈籠向他走過來,旁邊有人議論說:“這個盲人真奇怪,明明看不見,卻每天晚上打著燈籠。”
僧人這才知道,這個打著燈籠的人是一個盲人,於是等那個人走過來的時候,他便上前問道:“你真的是盲人嗎?”那個人說:“是的。”
僧人非常不解,問:“既然這樣,你幹嗎要打燈籠呢?”
盲人說:“我聽別人說,到了晚上所有人都會變得和我一樣,所以我打著燈籠出來,可以照亮別人。”
僧人感歎道:“原來你全是為了別人啊!”
盲人回答說:“也不是,這對我也有好處。”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為什麼呢?”
盲人說:“我是盲人,什麼也看不見,但我從來沒有被人碰撞到。因為我的燈籠既為別人照了亮,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我而撞到我了。”
夜晚是黑暗的,隻因為眾人都不肯為他人提一盞燈籠;夜晚是光明的,隻因為有肯為自己提燈的盲人。盲人的眼睛雖然看不見,心卻無比明亮;正常人雖然耳聰目明,卻隻顧一己之私。
在黑夜中為他人提一盞照亮前路的明燈,這就是菩薩的心、佛陀的心,是善良的心、動人的心。有時候,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利他的行為,卻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慈悲,可以扭轉命運。這和民間所說的“好人有好報”是一個道理。報應之說並非完全是無稽之談,其實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之所以善有善報,是因為做好事的人總是被人尊敬,當然得道多助;之所以惡有惡報,是因為做壞事的人為人所共憤,當然會失道寡助。
有善心方能做善事,做善事才能心安理得。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常處於心安理得之中,身體各個部位保持相對均衡,那麼老天爺自然會給你增壽;況且,你不斷地為社會做好事,會得到人們的尊重,社會不會忘記你,人們會助你一臂之力,你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回報。不過,善良的人們做好事時是不會考慮有沒有回報的。
做壞事同樣有報應,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因為那是客觀存在。古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東窗事發”是早晚的事。人必然要為自己做的惡事付出代價,輕則貽誤一生,重則禍及後代,人所共知的北宋大奸賊秦檜,他的孫子曾無奈地感歎:“我在人前愧姓秦。”
弘一法師臨終前留下了“悲欣交集”四個字,他的人生已經是華枝春滿、天心月圓,“欣”是自然,“悲”又何來?悲的不過是眾生之苦難,他一人的力量又哪裏承擔得起眾生的苦難呢?心有餘而力不足,是以悲也!眾生之苦何以解脫?眾生若真心幫助他人,苦難自然也消除了。這種大胸懷、大誌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