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給予也是一種快樂(1 / 1)

人生乃是給予和接受的平衡,既照顧到你,也照顧到別人。

——張德芬

人生做出的種種抉擇,莫不是在舍、得之間。有些人缺乏決斷力、優柔寡斷,就是因為看不清舍、得的真意,因而才會患得患失。

舍,看起來給他人好處,實際上是在成全自己。舍和得的關係,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關的,舍與得也是互動的。

隻有那些有胸懷去舍的人,才能擁有真正的財富。總是在舍的人,內心也一定充滿著歡喜和愉悅。這樣的人更容易被別人所接受。

從前有個人非常樂善好施,經常幫助人,這不僅沒有讓他變窮,反而逐漸積累起了萬貫家財。

這個人年老去世後,他的兒子接管了父親的家業。兒子不像父親那樣懂得施舍,反而千方百計地搜刮別人的財富。可是這個總想著得的兒子卻沒有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他總是遭遇到各種天災人禍,最後反而一無所有。這父子二人,一給一受,其結果卻是天壤之別,所以以舍為得,誠信然也!

舍,在佛教裏就是布施的意思。我們在春天往地裏播種,種一收十、種十收百、種百可以結果千千萬萬。世間萬物都是如此,先有付出,而後自然會收獲。

走路時,不“舍”去後麵的一步,便無法跨出向前的一步;寫文章時,不“舍”去冗長的贅語,便無法成為精簡的短文;對於人生而言,“舍”能讓我們走出過去的不足,走進新的高度。

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前,慈悲仁厚,廣行菩薩道,唯求作佛。

當時帝釋和毗首羯磨為試探釋迦牟尼的慈悲與道心,就幻化成老鷹和鴿子,在天上一個追逐,一個逃命。

鴿子在逃命時恰巧跑到了釋迦牟尼的臂彎,老鷹也不依不饒地追來。

釋迦牟尼不想讓鴿子被老鷹吃掉,就對老鷹說:“你能不能放這個鴿子一馬?”老鷹回答道:“您度一切眾生,難道我不在一切眾生之內嗎?你救了鴿子的性命,我卻會因為沒有食物而喪命啊。”

釋迦牟尼說:“你說得有道理,我絕不能讓任何一方受到損害。你需什麼食物,盡管說,我也一定滿足你的願望。”老鷹毫不客氣,直接就說:“我需要新鮮的肉。”釋迦牟尼喚人拿刀,自己割下大腿肉給老鷹。不料老鷹竟然還要求:“我要你肉的重量與鴿子相當,斤兩可別騙我呀!”釋迦牟尼又命左右拿來天秤,讓鴿子停在一端,另一端放釋迦牟尼割下的身肉。奇怪的是,此時鴿子重量急劇增加,釋迦牟尼身肉相對變輕。全身肉幾乎割完了,還是小鴿子重。

釋迦牟尼菩薩決心舍盡全身,以求與鴿子等重,於是奮力掙紮要爬上天秤。鮮血淋漓、顫抖搖晃的身軀,連老鷹看了也不忍。“大王,您這是何苦?鴿子還我就得了。”

釋迦牟尼堅持悲願,以手攀爬秤子,不料一使力,肉盡筋斷,失控摔跌在地,卻再度起身上秤。其心堅定無悔,感得大地震動、枯樹生華,天降香雨、天女歌讚此菩薩必當成佛。釋迦牟尼便作誓願:“我割肉血流,不嗔不惱,一心以求佛道者,我身當即平複如故。”霎時,身體恢複完好如初。人天見之,皆大悲喜。釋迦牟尼佛於是圓滿布施波羅密。

釋迦牟尼想成佛,也是先有舍棄,假如他不願意因為別人而傷害自己一分一毫,又如何能成就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