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內心越淡定,越從容,你就越會舍棄那些激烈的、宏闊的、張揚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靜的、內心的聲音。
——於丹
何謂淡定?
淡定,是一種思想境界,是一種心態,是生活的一種狀態,是人的境界到達一定高度之後所呈現出來的那種從容、優雅的感覺。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種心態,隻要擁有這種心態,我們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會處之泰然、寵辱不驚,不會太過興奮而忘乎所以,也不會太過悲傷而痛不欲生。
古人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實就是一種淡定的態度。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你隻能以自己的方式為人,以自己的方式處世。佛家認為:人原本可以享受美滿快樂的生活,但有時候過於在意得失,嫉妒攀比,喜歡自作聰明,所以才不能明心見性,結果讓世界變得魚龍混雜。
記得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想要報複他的鄰居。一天早晨,他趁大家還沒起床的時候,拎著一堆垃圾走向鄰居的家門。誰知,這一路上,自己卻被垃圾熏得夠戧。他忽然明白,對待生活,不要事事都那麼斤斤計較,不要睚眥必報,要學會包容豁達,以一種淡定的態度對待生活,否則因一點小事而衝動地傷害別人,終究會自嚐苦果。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許多不如意的事情,但麵對這些事情,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淡定,淡定的胸懷能包容一切。人生多幾分淡定,便會多幾分泰然。比如: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有人踩了你一腳,這時你的反應是什麼樣子的呢?是淡然地說一句“沒關係”?還是火冒三丈,把對方大罵一頓呢?
當然,淡定並不等於“毫無感情”,無喜無悲那是有道高僧所追求的境界。淡定就是讓自己在麵對事情的時候能夠冷靜地去權衡利害關係,而不是被自己的負麵情緒左右自己的行為。如果你能多些淡定,肯定就會少做許多讓你後悔的事情,那麼你從苦惱中解脫出來的時間就能減少一些,受的傷害就會少一些。
有一位員工,曾經因得罪領導而被調到離家較遠的郊區分部工作。
而此時他已年過半百,每天還得騎兩小時自行車才能到單位,身體很是吃不消。
開始時,他對領導的這一決定很是惱火,逆反心理極重,總是找領導要求換個離家近點的分部,可是由於得罪了領導,他的想法隻能成泡影了。
那怎麼辦呢?一直這樣煩惱下去嗎?擺在他麵前的隻有兩條路:要麼辭職,要麼適應。但是,他的家庭情況並不樂觀,老伴的身體越來越不好,家裏很需要錢,怎麼辦?最後,他選擇了主動去接受,他對自己說,既然選擇不了,那就接受好了,他看開了。
之後,他每天都帶著一顆愉快的心情早起上班,路上他盡情地呼吸著清新空氣,欣賞著田園風光,聆聽著鳥兒的鳴叫。這樣,他腳下這段路程顯得也不再那麼漫長了,他的心情也不那麼糟糕了,反而感到十分愉快,到單位後就精神抖擻地投入工作之中。一年後,由於他的表現出色,被提拔回總部,而且升職提薪。
此事讓他深有體會,感慨萬千。讓他最深有體會的就是凡事都要“看開”,都要“淡定”。從此,他經常告訴他的下屬,無論何時都要保持淡定,隻有淡定才能讓自己平靜,而隻有靜下來才有思考的空間,才能正視現實,並從中發現事情有利的一麵,才能成功地走出消極、逆反的惡性旋渦,找到快樂。
但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淡定並不是讓你消極被動,淡定是讓我們對待困難與逆境時保持一顆冷靜樂觀的心。對於生活中的一些事,我們是不能不認真對待,據理力爭的;對生活中的某些人,我們也不能不聞不問,任其肆無忌憚。那不叫淡定,那叫冷血無情。
這並不是叫我們去自欺欺人,而是自我調整和對環境的主動適應。因為,你要相信,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你的早晚是你的,失去了還會再來;本屬於你的東西,絕不會與你失之交臂。不是你的,早晚會失去,再挽留也無濟於事。有了這種泰然自若的心態,學會說“看開”,你就會覺得生活中增加的不是苦惱,而是歡樂,這時的你才會真正懂得淡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