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看破世間的誘惑,還心靈一份安寧(1 / 1)

“看破、放下、自在”:放下就是解脫,解脫才能有真正的“自在”。

——宣化上人

我們的生命到底需要什麼?我們費盡心機所追求的東西到底是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需要多少錢才能滿足?我們費盡心機追求名譽、地位到底值不值?……這一係列關乎我們人生意義的思考,相信每個人都曾有過。可是我們的思考大都停留在了事情的表層,所得出的結論也許也隻是流於表象,我們並沒能看破生活的本質所在。

如果留心出家人所穿的僧鞋,你會發現,鞋的腳麵上都有洞。其實,這就是警示佛家子弟,要低下頭來,要“看得破”,不必太執著。到底怎樣才算“看得破”呢?所謂的“看破”,其實不是讓人覺得一切都可有可無,而是要讓每個人知道自己想要和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生活中,每個人所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都差不多,餓時一碗飯、渴時一瓢水、困時一張床,這是人生存的必需品,每個人都有理由去爭取。對於如今的人來講,這些東西不用費多少力氣就可以得來,那麼我們為什麼還那麼不快樂?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看破人世間的種種虛無縹緲的誘惑。

有人為了金錢而透支自己的生命,到頭來卻發現金錢不過是存折上的一個數字;有人為了榮譽地位而奔波,可真正得到之後卻又覺得自己當初的付出不值得;有人被別人羞辱、誹謗之後,總想要反戈一擊,討回尊嚴,最後卻發現這樣做不過是讓自己風度全無、更加氣憤,別無他用……我們之所以如此矛盾,就因為沒看破,所以才有了貪念,有了悔意,這些情緒都將糾纏在心裏,難以安定。唯有真的看破了世間種種,才能獲得安寧的生活。

唐代有一位豐幹禪師,在天台山國清寺清修。

一天,豐幹禪師在鬆林漫步,突然聽見遠遠的有小孩的啼哭聲。豐幹禪師走過去問:“你是誰家的孩子?”

小孩哭哭啼啼地說:“我找不到我的父母了,我也不知道他們在哪?”於是,豐幹禪師便把這男孩帶回國清寺,等待他的家人來認領。

這小孩的父母一直沒有出現,所以他一直住在寺院裏。因為他是被豐幹禪師在路上撿回來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長大以後,寺廟裏安排他到後廚打雜。

拾得有個名叫寒山的朋友,家裏很窮,經常缺衣少食,拾得就把齋堂裏多餘的食物和衣服給寒山帶去。

有一天,寒山問拾得:“如果有人無緣無故地誹謗我、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輕視我、鄙賤我、惡厭我、欺騙我,我該怎麼辦?”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著他、謙讓他、任由他、避開他、耐煩他、尊敬他、不要理會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聽後說:“我們這些人無權無勢,也隻能如此了。”

拾得卻搖搖頭說:“彌勒菩薩雖然法力無邊,但是他也說:‘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隻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由此可見,忍讓和無求並不是懦弱,而是因為看破。”寒山聽後,恍然大悟。

拾得之所以對人世間的種種苦難和不平絲毫不放在心上,就是因為他已經看破了塵世間的種種煩惱。相傳,這個故事中的拾得小和尚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所以才能有如此佛法。

我們自然不敢期冀自己如同菩薩般豁達,但是最起碼我們應該明確自己想要的東西到底是什麼,這樣才能有選擇地前行,不至於在人生路上失去方向。

誠然,在人生數十載光陰中,每個人都有所求:有的人希望富貴滿堂,有的人希望福如東海,有的人追求無上智慧……表麵看來,各人所求各不相同,但其實無論哪種渴求,都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幸福。

而所謂的幸福,並沒有一個明確的量化標杆。你認為有錢就有幸福,那多少錢能帶給你幸福呢?十萬?一百萬?還是一千萬?其實,幸福與超出生存需要的任何物質都沒有關係,隻有內心的快樂才是永遠。

生活原本很簡單,快樂也很簡單,但是如果你看不破生活的本質,就太容易給生活背上沉重的包袱。如果我們能夠看破生活的真諦,不被貪欲所挾持,擇精而擔,量力而行,人生自然輕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