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是一半一半的。天一半,地一半;男一半,女一半;善一半,惡一半;清淨一半,濁穢一半。一顆包容的心,如同浩瀚的蒼穹,能容得下鬥轉星移、陰晴變幻。當你擁有了這一切的時候,你的人生將變得比海洋更深邃,比天空更遼闊。
放下頑強固執的己見,解除心中的條條框框,把心放空,讓心柔軟,就能包容萬物、洞察世間,達到真正心中萬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一切隨心通達,運用自如。
——星雲大師
佛說,人世間“四大皆空”。
這裏所謂的“空”,並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一無所有,而是另有一番深刻的意義。一方麵,“空”是說萬事萬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就要求我們達到一種無我的境界。另一方麵,“空”是“不空”,因為佛法講究普度眾生,它是一份救世的事業。由此看來,佛家所雲的“空”是讓我們以無我的精神去生活。
其實,正因為這世界“空”,所以才能包羅萬象。就像我們的口袋,如果裝得滿滿當當,一點都不空了,其他的東西就放不下了。我們的心也是一樣,隻有當我們把心放空的時候,才能裝得下其他事情,才能學會寬容。
人的心,究竟能“空”到什麼地步?很多時候,人心其實是最為浩瀚的東西,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的。人隻要能“解除心中的條條框框,將心放空,讓心柔軟”就能夠“包容萬物”。由此可見,人心的廣博和浩瀚,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清代大學士張殿英在京為官時,收到了一封來自家鄉的書信。
原來,張殿英在老家的那位鄰居想向外擴三尺院牆,張殿英的家人則是寸土不讓,家人為了爭這口氣,就給遠在京城做官的張殿英寫信,希望可以讓張殿英出麵,製止鄰居停止侵占院牆。
作為一個京官,要是想阻止一個平民百姓侵占自己的院子,簡直是輕而易舉。但是張殿英隻給家裏寫了一封信,信上賦詩一首:
千裏家書隻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裏長城今尚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收到張殿英的信後,都覺得自己為了區區三尺之地如此大動幹戈確實太小心眼了,就立即按照張殿英的意思給鄰居讓出了三尺地。
鄰居原本做好了和張殿英一家“奮戰到底”的準備,但是一看對方主動讓步了,又聽說了張殿英給家人寫信的事情,深感愧疚,也主動讓出了自己的三尺地。於是,兩家之間便有了六尺的一條小巷子,人們把這裏叫做“六尺巷”,並一直保存至今。
張殿英幫助家裏人搬走了心中的那堵牆,他們的寬容也獲得了別人的尊重,並最終解決了難題。其實,我們的心中也許也有這樣一堵“牆”,因為這堵“牆”的存在,我們的心靈被堵塞了,變得容不下、放不開,痛苦也就隨之而來了。
要想推倒心中的這堵牆,讓自己快樂起來,就必須學會寬容。在漢傳寺院中,人們一進入寺門首先會看到一尊大肚彌勒佛。他就是寬容的代表。彌勒佛在佛教中被稱作“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代表希望和喜悅。彌勒佛的原型是曆史上一個叫布袋法師的行者,他曾說過:“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布袋法師所說的“布袋”,其實指的就是人的胸襟。寬容之人的度量,展開來能包容四方,那才有廣闊的心理生活空間,悠遊於塵世之中,生活自在。的確,寬容能使人的情性更加溫和,同時也能影響別人,也許還能給我們帶來意料之外的好處。
古代一個禪院裏住著一位老禪師,有一天晚上,禪師獨自到院子裏散步,發現牆角放著一把椅子。
“這肯定是禪院裏哪個不守規矩的小和尚越牆出去溜達了!”老禪師心想。他隨手把椅子挪開,然後自己蹲在那裏。
不久,果然有一位小和尚翻牆進來,他沒有看到板凳已經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自己的師父,就踩著法師的背跳進院子。小僧人這才發現自己剛才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父,不禁大驚失色。
隻見老禪師站起身來,拍了拍身上的灰塵,以平和的語氣說:“天冷夜深,當心著涼。”說完就走了。
這位禪師對弟子的寬容,讓小和尚深感內疚。此後,他再也不做違規的事了。
禪師的肚量和寬容,給了弟子接受教育和成長的機緣。
僧人懂得寬容之道,所以能讓弟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教益;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若能寬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那麼處處都會變得和睦融洽,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也因此會成為人間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