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活在欲海之中,知足即是安樂(1 / 1)

不與人比,堅持自己的價值觀,不用處心積慮地算計別人,懂得知足,那麼你就會擁有真正而長久的快樂。

——於丹

《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句話:“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擁有的也失掉了。”現實中總是聽見人喊累,整日要為房子、票子去奔波,要為名譽、地位去打拚。他們累的不是身體,而是心理,因為他們想要得到的東西實在太多。

人心不足蛇吞象。難以被滿足的欲望,一方麵刺激著人們一些合理欲望,成就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箴言;但是另一方麵也詮釋了“有了千田想萬田,當了皇帝想成仙”的人性弱點。如果放縱自己的欲望,那麼將永遠得不到滿足,從而陷入“苦求”的輪回。

放下時,你才能夠騰出手來,

抓住真正屬於你的快樂;

清空時,你才能夠騰出空間,

裝下真正屬於你的幸福。

虎狼雖然貪婪,可隻爭取一餐之食;螻蟻雖然愚昧,也懂得知足而止。可是我們的心,卻總在物欲的驅使下貪求生命需求以外的東西,永遠不會滿足。別總想“抓住”,要學會“放下”,不要讓自己的心過於疲憊!應該學著想開,看淡,學會不去強求。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有個人得到了一張藏寶圖,圖上指出在密林深處有足以讓所有人心動的寶藏。這個人立刻準備好了一切旅行用具,甚至不忘帶上四個大口袋來裝那些“即將到手”的寶物。

一切就緒後,他進入那片密林,一路上披荊斬棘、跋山涉水。他先找到了第一份寶藏,在看到那些金子的時候,他被眼前的金光燦爛震撼到了。他馬上掏出袋子,把看到的所有金幣都裝進了口袋。等他離開這個地方的時候,看見門上寫著一行字:“知足常樂,適可而止。”

“知足常樂”的警示並沒有讓這個人警醒,他想:沒有一個人能看著這麼多金子無動於衷的?於是,他沒留下一枚金幣,扛著大袋子來到了第二個寶藏處,裏麵儲藏的是堆積如山的金條。這個人依舊把所有的金條放進了袋子,當他拿起最後一條時,上麵刻著:“貪心讓人步入深淵。”但是一心想發財的他,完全忽視了這個警告,迫不及待地走向了第三個藏寶的地方。

第三個藏寶的地方有一塊磐石般大小的鑽石。這個人的眼睛馬上就亮了,他貪婪地拿起鑽石,放入了袋子。等拿到鑽石之後,他發現這塊鑽石下麵有一扇小門。他心想:這個門的下麵一定有非常多的財寶。於是,他一點也沒有猶豫,就打開門跳了下去,誰知,下麵並不是金銀財寶,而是一片流沙。這個人在流沙中越陷越深,最終與金幣、金條和鑽石一起長埋在流沙下了。

如果這個人在看了警示後懂得適可而止,能在跳下去之前多想一想,那麼他就會平安地返回,成為一個真正的富翁。對物質永不知足其實是一種心理上的病態,權力、地位、金錢都是發病的誘因。這種病如果發展下去,就會使人貪得無厭。

世間一切我們能抓住的隻是很少的一部分,又何苦為了抓住更多而失去更多呢?

西方最有影響力的現代經濟學家凱恩斯曾經說:“從長期來看,我們都屬於死亡,人生是這樣短暫,如果我們無限度追求物質的話,將脫離生活的軌道,走上歧路。”

人之所以會痛苦,就是因為追求的太多。過度的追求會讓人迷失自我,陷入欲望的深淵。

人若沒有知足心,就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容易滿足、懂得知足才是獲得幸福的捷徑。幸福就好像一座金字塔,我們常常會被自己的欲望引導著向金字塔的頂端走去,殊不知,越往上,幸福越少。

人,往往是矛盾的結合體,難免被糾纏在猶豫和憧憬的困惑之中,夾在世俗的單行道上,走不遠,也回不去,這是因為人想要得到的太多,而能夠得到的又太少。如果我們能放下一些包袱,或許會過得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