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同時諸家書信題記(2)(1 / 3)

餘奉命典湖郡之明年,階州邢君自金華之永康調宰長邑。越七年,君憫縣誌久不修輯,大懼廢墜。爰是采輿論,訪名宿,遠聘嘉定錢辛楣、可廬兩先生,取舊誌而賡續之。又兩年,君書告成,既來請序於餘。

餘惟今之誌乘即古列國之史也,古者列國皆有史以紀事,其人類者皆生其水土,習其民風,知其方俗,而又世守厥官以時修之。故《周禮》外史掌四方之誌,土訓掌道地圖,誦訓掌道方誌。上足備王朝之采擇,下足征一邦之文獻焉。後世郡縣之史無專官,而長民者複數年而易甚,或一年一易,數月一易,久居其任者鮮矣!由是非循良之吏,悉心民瘼,惓惓於一方之掌故,往往不能成書。即成矣,而苟非鴻儒碩學,殫見洽聞,老於文而精於鑒者,往往不能無因陋就簡之弊,且其間或迫於歲時,取成數月,不得從容商論,以盡其緒餘,將承其謬誤者比比焉。故居今日而言誌極其難也。

邢君以名進士起家,閎通淹雅,夙具著作之才,其為吏廉而能有古循吏風,又適久於其職,悉民最深,顧猶虛心延訪,磨以歲月,不甘率略,致蹈簡陋謬誤諸弊。一書也,而世所難遇者,皆於是而遇焉。其可以備采擇、征文獻,即以媲古良吏之世守者,何多讓耶?

餘之守是土也,抑有年矣!長於湖為屬其山川人物田賦戶口,蓋嚐綜覽焉,而能道其詳足為君書征信者,是以因其誌事之成,而樂為之序。時嘉慶十一年歲次丙寅四月知湖州府事長白善慶撰。(輯自光緒十八年贈補刊本趙《誌》卷2《舊誌源流》)

南旋詩草後序

張廷濟

詩所以道性情也,一出自經神學海之手,即遊覽托興諸作,有醇茂之氣行乎其間,非雕繪月露、剽竊新豔者比,故謂詩不關學問者,非也。

吾師邢夫子佺山先生鍾毓階州,得傾山桓水雄深之勝,處心慮事,悉高明古厚,可謂流薄針砭,士夫中罕有儔者。乾隆庚戌由名進士出宰兩浙,嘉慶戊午官長興,同校省試,廷濟列門下。嗣守江西南安,以病假寓禾郡。今年遊京師,歸自通潞,得詩若幹首,授廷濟讀之,南北風土之更易,山川形勢之厄塞,艑人役夫之懷緒,一一形諸歌詠。言簡而能括,言繁而不支,其聲正,其音和,君子能此九者,可謂有德音,可以為大夫先生之謂歟!

先生著《守雅堂集》,考核詳確,不為空疏浮遊之論。著《全秦藝文錄》,數千年關內人物著述以傳以顯。於詩,特餘事耳。然即以詩論,亦以非小夫所能學步,洵乎英儒鴻筆之不可及也!

廷濟猶憶甫由潞水歸自京師,侍坐花香琴韻處,聽論杜少陵《秋興》、《諸將》諸作,語語各有心得,今猶佩之不敢忘。而壬戌之秋,廷濟由潞水歸自京師,舟行七十二日,成詩不過數首,於此益服先生之勤於學之尤不可及,而末學小子彌用以滋愧雲。戊寅冬中朔日嘉興弟子張廷濟謹識。

(輯自《續修四庫全書》影印道光二十八年刻本《桂馨堂集》之《清儀閣雜詠》)

洮 河 石 硯

張廷濟

得宋文繡院洮河石硯不數月,又得此於吳興書賈。房師邢佺山先生,家階州,近居鞏昌,為餘言:“曾渡洮,未獲片石。”因奉此為先生六十壽,嘉慶二十三年戊寅冬日事也。道光四年甲申二月五日,叔未張廷濟。(輯自涵芬樓影印本《清儀閣題跋》,另馮本亦收錄)

鑒 止 亭 記

施希閏

為宰於一邑,人士胥聽命焉。故一事之作,可以觀政,一言之發,可以觀德,非苟焉而已也。

長興縣治東,偏隙地數畝,中有小池,為前宰西岡鮑公俊逸亭故址,歲久荒落,沒為草萊。階州邢佺山先生蒞治之三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舉。公餘履視其地,心焉感之,乃決沮洳,芟蕪穢,鳩工庀材,重構新亭,繚以牆垣,樹以竹木,荷香魚戲,池水浤然。亭中設幾案,置書籍。退食之暇,偕賓客倚亭臨水,論古今,考得失,俯仰吟嘯,悠然心目,因題其額曰鑒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