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邢澍的政治業績和為政思想(2)(1 / 2)

邢澍一麵大力建設文化教育基礎設施,一麵在社會公益事業建設方麵也投入了大量心血,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以下從三個方麵加以闡述。

其一:修建留嬰堂。邢澍認為“好生者,天地之大德,保赤者,帝王之仁心”(《留嬰堂碑記》)。過去,長興民眾曾送孩子到湖州府育嬰堂,但家境困難的人苦於路途遠涉,仍不免遺棄傷生。邢澍的前任曾在縣城宜春門,募征民房作為育嬰堂,因經費短缺,方興旋廢。邢澍任職長興後,聽聞無人收養的孤兒和無力撫養的嬰孩或棄或亡,慘痛的現實觸動了邢澍的內心傷痛,勾起了他對自己兒時苦難生活的回憶。麵對現實,他作為一縣父母官,內心愧疚焦慮。他感歎道:“父母生之,為民父母者不能使之自育,而又不能代為育之,於心安乎? ”(《留嬰堂碑記》)邢澍決意倡建留嬰堂。

嘉慶七年(1802年),他捐俸倡導,孝廉朱適等鄉伸捐款2200兩作經費,光祿寺署正朱黻升捐出嘉會門內6間房舍,稍加修葺作為留嬰堂。邢澍親自主持,“詳議條規,通詳立案”(《留嬰堂碑記》),製定管理條例,開堂育嬰,擇媼分哺。開堂後,邢澍又捐廉俸,補充留嬰堂的經費。留嬰堂開辦,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邢澍本人也比較滿意,認為自己完成了一項“上揚聖世育物之仁,下殖兆姓生靈之命”(《留嬰堂碑記》)的光輝事業。

其二:建造橋梁,浚導渡津。長興地處江南水鄉,位於太湖西岸,水道縱橫交錯。境內有廿字河、箬溪水、四安水、笤溪水穿城而過。縣署前廿字河上原建有程氏橋,宋初名廣利橋,明萬曆間知縣熊明遇重修後,到邢澍時已經曆了200餘年,杠梁侵損,形勢欹危。嘉慶六年(1810年)秋,邢澍考績歸來,捐俸倡舉,紳士耆民共同籲請,“願以城廂市房本年租金捐一月之半,其租戶亦捐半月以成此舉”(《重建平政橋記》)。於是,邢澍派縣尉為工程監督,以當地名宿負責管理修建。民眾紛紛捐資出工,八月動工,十一月建成。因管理嚴格,工程順利進展非常,“事不煩而民為擾”,邢澍稱讚此舉是平政之道,欣然名之為平政橋。

次年,邢澍又倡導修建了豐樂橋,原橋係明嘉靖間縣令著名的唐宋派散文家歸有光創建,在縣城便名倉前,跨箬溪水、四安水和笤溪水。因在八卦中以震卦象征龍和東方,地形家謂龍自震方而來,所以橋建成後,歸有光命名為震龍,俗稱倉橋。由於年久失修,損圮嚴重,嘉慶七年九月邢澍捐資重建,經過三個月的奮力修建,終於告成。邢澍高興地說:“予既樂其歲物之豐成,而民亦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也。”(《重建豐樂橋記》)橋建成後,紳士耆舊紛紛籲請更名,邢澍命名豐樂橋。

長興瀕臨太湖,入湖之水口有近40處,風起浪湧,屢有船舶陷於蛟窟。明嘉靖時,邑人聯合掘鑿山趾,開通了自長興縣坍湀至徐婁的裏河,並築石塘以捍衛湖水衝突侵襲。舟行裏河,如過枕席之上,平穩自如。至嘉慶間,石塘港逾260餘年,沙石淤積,難以暢通,直接影響了長興交通經濟的發展。邢澍親臨石塘港勘察後,慨然捐俸,清理港道,並躬身到工地解決問題,不到兩個月工程完竣,裏河重新暢行無阻,過往商旅無不交口稱讚。

其三:保護森林,重視消防。邢澍具有積極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消防意識,具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理念。長興縣境名山環簇,有顧渚山、金蓮山、弁山、子山、五峰山等,山山相連,林木茂盛。由於管理不嚴,地方頑民鑿山開窯,伐木燒炭,謀取暴利,長期得不到根治。邢澍到任不久,白石山護龍庵主持丁元薦立即上書邢澍,反映白石山自然生態遭到破壞的情況。邢澍率領官員親自到白石山實地察看,了解詳情。麵對慘景,他痛心疾首,即刻派人抓捕毀山者處以重罰。他又擔心嗜利之徒,日久而故智複萌,親撰《白石山碑記》,樹碑永禁,警示民眾,隻許上山采樵,不得開山燒鑿,“並以告後之蒞斯土者”,必須嚴加管束。在邢澍重力治理下,長興縣境毀壞森林破壞生態的事件終被禁止。

邢澍是一位很有遠見的封建官吏,他看到長興雖為水鄉,但居民稠密,火患頻繁。為了減少火災給民眾帶來的損失,嘉慶七年(1802年),他親手組建了一支消防隊,捐俸購置了消防用具鐵撓鉤、粗拉鉤、繩索、钅郎頭、大雲梯、燒籠、水缸等,又從各役中挑選了80 名精幹者充為火兵,同目兵一起訓練,輪班值日,日夜整裝待命。這支火兵,為保護民眾生命財產做出了巨大貢獻。邢澍撰寫了《救火記》一文,記述了組建火兵的過程和火兵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