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邢澍的政治業績和為政思想(1)(1 / 2)

一、政治業績

邢澍是讀書人出身,為政思想也以儒家仁政為本,注重教化。每官一地,都非常重視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他自小失去父親,家境貧寒,飽受艱困,對下層民眾也就比一般官吏更富有同情心。所以,他一生注重社會公益事業的建設。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談談邢佺山先生的政治功績。

其一:提拔人才,獎掖後學。邢澍無論在永康、會稽,還是在長興,始終關注學生的教育培養。清代各州縣均設有政府辦的學宮,學生的政治、生活待遇都很好,但是考核相當嚴格,州縣長官每月定期兩次要前往考核,檢查讀書情況,督促學習。《永康縣誌》稱邢澍“博學工詩,尤勤於課士”,也就是說無論他政事多忙,定期督促抽考縣學從不間斷。“雖案牘紛論,先評文藝”(《永康縣誌》),不論公務多忙,隻要學生求教,他放下公務,耐心講解。他獎勵教育的永康學子,後來多成名士。我們從章學誠《與邢會稽》“士念明師”的記述中可以體會到,邢澍在會稽(今紹興)任上,曾培養教育了不少得意門生。學生對他的學識和人品都推崇備至,尊敬有加,在當地獲得了“明師”的美譽。當他離任時,會稽的學生和鄉賢民眾都依依不舍,念念不忘。

佺山先生一生培養了很多學生,知名的有張廷濟、吳鵬翱、吳榮、張鱗等。邢佺山先生曾四任浙江省鄉試同考官,嘉慶三年任同考官時,得張廷濟文卷,“欣賞擊節,讀《桂馨一山詩》至‘人到玉峰灣’之句,曰‘此必能作詩者’。”(《桂馨堂集·感逝詩》)薦舉張廷濟為浙江鄉試解元。在長興官署,邢澍給廷濟講授杜甫、韓愈的詩文,指導廷濟裁詩,常常挑燈夜談,“坐聽論文到夜闌”(《立春日由嘉興之長興》)。廷濟將佺山比作漢代經學大師鄭玄加以讚揚,“鄭公勤指授,告別莫匆匆”,“鄭公門下盡知名”,稱讚邢澍“會看量才持玉尺”。張廷濟《清儀閣雜詠》編成後,曾檢示邢澍。佺山披閱數遍,稱其詩“典雅流麗,不乏情韻,可傳無疑”(《南旋詩草後序》)。當時詩壇在考據學派的影響之下,學問之詩盛行,真正具有真情實感的作品較少。邢澍對廷濟詩中飽含的情韻大加讚賞,說明廷濟的作品在嘉慶詩壇確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張廷濟後來成為清代著名的金石學家和詩人,其成就和邢澍的薦舉培養是分不開的。

邢澍曾悉心指導過的另一位學者,就是甘肅學者吳鵬翱。吳雲逵,名鵬翱,祖籍階州吳家道(今階州區漢王鄉),因州城西有仙陵山(今舊城山)為古階州舊城所在地,故號曰仙陵山人。祖父吳徽於雍正年間因家貧遷居康縣寺台鄉剪子河壩庵房山,父親吳作哲出生此地。乾隆初年,在椒樹坡修建新居,獨家獨戶,吳作哲後改為吳家斜坡。吳作哲,字旦庵,號川源先生,乾隆十八年(1753年)舉人,曾任狄道縣(今甘肅省臨洮縣)教諭,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任雲南祿勸縣知縣。乾隆四十三年,因家父病逝回家守孝。三年丁憂期滿,出任廣東鎮平縣知縣,人稱吳青天。一生著述豐富,現全部散佚。

吳雲逵生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舉人,三次春闈不第,絕意科舉,遠遊江浙跟隨邢澍十餘年。生平慎重,品德端方。在邢澍的鼓勵支持下,嘉慶八年(1803年)草創《武階備誌》,吳返回故裏,“登涉山川,博詢故老。訪鍾於古寺,拓碑碣於荒祠。取舊所鈔集者,芟之潤之,議論之”。嘉慶十三年(1808年),邢澍回籍省墓,慨然撰寫弁言。邢澍在《序》中對吳《誌》的價值成就給予了充分肯定。邢澍的評價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名師長對後學善意的勉勵和真誠的獎掖之情。吳晚年出任陝西旬陽縣教諭,道光六年(1826年)冬月病逝於任,享年63歲。光緒間葉沛恩、呂震南《階州直隸州續誌》有傳。

邢澍在長興的學生著名的有吳榮。吳榮,字鍾華,曾在長興跟隨邢澍學習經史,日侍左右三四年,並在嘉慶五年秋邢澍任同考官時,考中舉人。吳榮對邢澍的操行和學問非常敬佩,他在《熊公〈謝長興僧送茶〉詩卷公官京師時所寄也向藏予山僧寺邢佺山先生重為裝治命題詩於後》詩中稱讚邢澍曰:“吾師武都嚴,績學恢經綸。”嘉慶九年(1804年),京都送別邢澍時他吟詠道:“指日朝廷承帝命,談經重侍絳紗旁。”他期待著有朝一日朝班承命之後,將再次來聆聽先生講授經史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