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讀書人,自古以來看重師生情誼,許多學者具有誨人不倦、愛護學生、獎拔後學的優秀品格,這一傳統美德在邢澍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他對張廷濟、吳鵬翱、吳榮等青年的嗬護教誨和培養,譜寫了他人生學術史上光輝的一頁。
其二:捐資助學,倡建學校文廟。邢澍在文化教育事業方麵的又一貢獻是他捐俸倡建教育基地,倡導興學重教的良好風尚,為求學習禮的青年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今天我們所能搜集到的有關邢澍這方麵的文獻資料,僅限於長興一縣,永康、會稽、饒州、南安等地的史料缺而難稽。
邢澍在《重修先農壇記》中說:“餘承乏長邑,十年於矣,曩者以為士習與民風俗相表裏,士習端,斯民風正;士習淳,斯民風厚。而庠序摧頹,非所以崇先聖,廣教化。”邢澍一到長興,首先修葺了關係一縣風教的縣學,隨後又修繕文廟。他一到任,就去拜訪縣學,看到房舍棟衰桷傾,慨然解囊,首捐清俸,倡導邑人,重新修建縣學。
嘉慶八年(1803年),邢澍到文廟祭孔子,看到園舍破敗不堪,感慨萬千,積極捐俸修建先師廟一座,供奉先師孔子神位,以及顏淵、曾參、孟軻、子思等先賢先儒98位。他說:“自古風教係乎士,而富庶係乎農。維昔先師孔子刪訂《六經》,上述唐虞三代之道,以詔後世,開來學,使天下萬世之士,得以淑其身心性情,治其君臣父子。”他倡建文廟的目的,就是為了使有識之士治其君臣父子之道,使其身心性情得到儒學的陶冶,使一縣風情得到教化。
明清兩代,書院大興。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長興知縣熊明遇在縣城北麵的子山之陽修建了箬溪書院。到嘉慶年間,書院傾圮廢棄。為便於士子學習,邢澍於嘉慶五年(1800年),重修箬溪書院,又名之同善堂,左右兩側為醫局和藥局,既可讀書,也可為民治病。之後,邢澍親聘當地名宿作山長,自己定期到書院考課諸生,評定等級,懸以賞格,激勵督促學生讀書習禮。書院除每月由縣府補撥專款改善夥食外,邢澍還拿出自己的清俸為書院購置書籍,常“捐數百金而不惜”。
嘉慶九年(1804年),邢澍又在同善堂西的明倫堂中重修了欞星門、儒學門、教諭室,在明倫堂後修建了尊經閣和供學生休憩的敬一亭、井亭。同時在明倫堂西修建了學生習射練武的射圃觀德堂。射箭是古代倫理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整個過程貫穿了長幼有序、尊卑有常的封建禮製綱常和日常禮儀,如揖讓、跪拜、升階、唱獲、酬酒等等一係列禮節都在射箭中得到充分體現,通過觀察射箭了解一個人的德行。射圃建成後,邢澍題名為觀德堂。學生在課餘既可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還可以學習實踐禮儀。
我們撇開教育目的價值判斷,僅就邢澍修建儒學文廟、書院和射圃等文化教育基礎設施而言,這一切體現了他比較進步的樸素的文化教育思想。他不僅重視學生在德育、智育方麵的發展,而且重視在體育方麵的發展。在他心目中,國家需要的人才既要有淵博的文化知識,又要具有符合儒家傳統倫理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人格,同時還要有健康的體魄。
其三:修建鄉賢祠、名宦祠,以典型人物激勵後人。為了給地方學子提供學習的典範,邢澍重建了展現鄉賢、名宦事跡的祠堂。嘉慶九年(1804年),邢澍在箬溪書院修建了三間鄉賢祠,供祀唐代詩人陸龜蒙和明代文學家徐中行。陸龜蒙,吳郡(今蘇州市)人,唐懿宗後期曾任湖州刺史張摶的佐僚,時長城(長興)屬湖州管轄,陸龜蒙在長興多有蹤跡。陸原本不是長興人,大概因其名績有聲,自明萬曆間熊明遇知宰長興,陸氏就被供奉在鄉賢祠中。徐中行,長興縣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進士,曾官江西布政使。邢澍重修鄉賢祠時,又在書院的名倫堂東、同善堂西修建了三間名宦祠,供祀耿炳文、謝夷吾、熊明遇、歸有光等64 位自漢至明末,宦宰長興有良好政績和聲望的官員。邢澍修建名宦祠,一則供學子隨時憑吊,緬懷前輩的豐功偉績,激發學生發憤讀書的精神,再則通過對曆代名宦業績的顯揚表彰,昭示勉勵後代的官員,警策他們在思想和行為方麵要以名宦為楷模。這一切都反映了邢澍美好的政治願望。
二、在社會公益事業方麵的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