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層中大量存在的火山灰,也改變了天象。在1815年秋季,英國人常常能夠看到持續時間很長的暗紅色的黃昏和黎明。到了1816年,情況更加嚴重,以往很容易看到的星星需要非常努力才能尋見,月亮不如以前明亮了,甚至太陽也黯淡了許多,大白天感覺就像是黃昏。
反常的天氣、灰暗的夜空和饑荒蔓延的大地,怎不令人心生世界末日之感?著名浪漫主義詩人喬治·戈登·拜倫(1788—1824)寫於1816年的《黑暗》一詩如此描寫當時的情景:
明亮的太陽熄滅,而星星在暗淡的永恒虛空中失所流離,
無光,無路,那冰封的地球球體盲目轉動,
在無月的天空下籠罩幽冥。
能讓詩人敏感的心得到慰藉的大概是另一個詩人。拜倫聽說英國詩人雪萊正在日內瓦遊曆,於是盛情邀請他到自己的別墅做客。雪萊不是一個人,與他同行的還有兩個冰雪聰明的姑娘,一個叫簡·克萊爾,一個叫瑪麗·戈德溫(MaryGodwin),本文的主人公。
1797年8月30日,瑪麗生於倫敦,父親威廉·戈德溫(1756—1836)是作家、哲學家、政論家和新聞記者,著名的無政府主義者,母親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1759—1797)是作家和哲學家,著名的女權主義奠基人。瑪麗出生後十天母親就因產後感染而去世,這使得瑪麗一直有“自己害死了母親”的想法。父親很快另覓新歡,繼母帶來了兩個父親不同的孩子,婚後又生了一個孩子。瑪麗本來有一個同母異父的姐姐,於是這個大雜燴似的家庭裏,五個孩子沒一個有共同的父母。唯一幸運的是,在父親指導下,瑪麗在家中學習。所以,雖然從未受到任何正規教育,瑪麗卻具有極高的文藝修養。
1812年,年輕的詩人珀西·比西·雪萊(PercyByssheShelley)與結發妻子哈裏特開始頻頻拜訪戈德溫。後來,雪萊與妻子不和,經常獨自訪問戈德溫。瑪麗很快便愛上這位激進的詩人和自由思想家。雪萊比瑪麗大5歲,卻很快為瑪麗非凡的容貌、舉止和才智所折服。兩人相戀了。1814年5月,他們不顧眾人反對,離開了英國,到歐洲各國遊曆—其實就是私奔,這一年,瑪麗17歲。事實上,這是雪萊的第二次私奔,他在三年前也曾與哈裏特做過同樣的事。幾周後,當他們返回英國,才知道戈德溫關於自由戀愛的議論顯然隻能講給別人家的女孩聽的。戈德溫不再同他們往來,連續兩年不跟瑪麗講話。
1815年,瑪麗的第一個兒子不幸夭亡。1816年1月,瑪麗又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威廉。1816年5月,應拜倫之邀,雪萊、瑪麗偕同簡·克萊爾—她是瑪麗的繼母帶來的妹妹,比瑪麗小一歲—去瑞士日內瓦湖度夏。簡·克萊爾與拜倫之間發生風流韻事,後來懷孕。在英國文學史上,這個夏天被描述為“多產的夏天”。雪萊在此創作出《精神美的讚美詩》和《白山》,拜倫則在繼續創作長詩《恰爾德·哈洛爾德》,還有一部曠世之作。
七月原本是日內瓦湖最美麗的季節,然而今年卻不知為何—他們不可能知道這是亞洲坦博拉火山爆發的結果—連日降雨,且氣溫低得嚇人,眾人隻能待在屋裏,無法外出。為了排遣時間,拜倫決定舉行一場比賽,讓大家寫最恐怖的故事,來度過這段百無聊賴的日子。
四個人都動了筆,包括兩位詩人、瑪麗和拜倫的醫生巴利多裏。三位男士都無法終篇,隻有瑪麗靈感迸發之後,越寫越順手,也越寫越認真。
很多人錯誤地以為瑪麗就是在拜倫別墅完成了整部小說的寫作,其實不是。拜倫別墅隻是瑪麗靈感的發源地。1816年9月,瑪麗和雪萊回到倫敦,瑪麗繼續埋首寫作,第二年春天才真正完成了小說的寫作。又隔了一年,1818年,小說在倫敦出版,引起了整個歐洲的轟動。瑪麗的名氣一時之間竟然超過了雪萊。這部小說就是大名鼎鼎的《弗蘭肯斯坦—現代普羅米修斯》(Frankerstein—TheModernPrometheus)。
小說出版那年,瑪麗年僅21歲。
這部小說書信體與記敘體相交織,講述了一個北極探險者遇到一個怪人,怪人向他講述了一個匪夷所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