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培根(英)的《新亞特蘭蒂斯》、約翰內斯·開普勒(德)的《夢,或者月球天文學》、西拉諾·德·貝熱拉克(法)的《月球之行》等小說,也是早期科幻史必須提到的作品。
但上述作品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它們隻是科幻雛形,隻是蘊含科幻色彩的作品。在文學史上,《吉爾伽美什》是英雄史詩,《真實的故事》和《格列佛遊記》是諷刺性遊記小說,《烏托邦》和《米克羅梅加斯》是哲學小說。然而,科幻從上述作品中至少學到了:
1.借助奇異的旅行展開故事。
2.建構一個超現實的第二世界。
3.假借幻想之物諷喻現實。
但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還要等到下一個世紀,等到一場改變世界麵貌的火山爆發與一個奇女子的靈感迸發。
火山、瑪麗與科幻
1815年4月5日,發生了一件改變世界曆史的大事件。在印度尼西亞中部,以鬆巴哇島為中心,方圓1000多千米範圍內的居民都聽到了一陣陣驚天動地的轟鳴聲。不久消息傳開,原來位於鬆巴哇島上的坦博拉(Tambora)火山爆發了。爆發的火山伴著轟轟的巨響,不斷向高空噴出大量的火山灰和氣體,厚重的火山灰在以後3天內將附近480千米範圍內的天空完全遮黑了。從火山口持續傾瀉下來的熔岩流,在淹沒了山腳下大片農田後,流入海中,激起衝天水霧。火山爆發時伴隨的地震使海底地殼沉陷,引起了海嘯,巨浪將位於火山旁的坦博拉鎮完全吞沒了。
在1815年大爆發之前,坦博拉火山已經沉睡了整整5000年。這次爆發,將它積蓄了5000年的力量一股腦地全部釋放出來了,所產生的巨響在2500千米之外都能聽到。在爆發中,坦博拉火山上部失去了700億噸山體,使其高度從4100米減為2850米,並形成了一個直徑達6000多米、深700米的巨大火山口。火山噴出的火山灰總共有600億噸之多,堆積厚度由近向遠逐漸變薄,在距火山400千米的地方,火山灰仍然厚達22厘米。
直到7月15日,坦博拉火山才停止噴射氣體和火山灰。這個時候它已經持續噴發了三個多月。據估計,此次坦博拉火山連續爆發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投在日本廣島的那顆原子彈爆炸威力的8000萬倍,是人類目前所觀察到的最猛烈的火山爆發,也是有文字記載的傷亡程度最為慘重的一次火山災難,遇難人數總計11.7萬。
坦博拉火山停止了噴發,然而它對世界造成的影響才剛剛開始。
坦博拉火山噴出的數以百萬噸計的火山灰,大量進入大氣層,以至於在同溫層中形成一個“幕簾”,將太陽釋放給整個地球的光和熱給擋住了,結果導致了全球性的低溫。因為火山灰在大氣層中流動需要時間,所以並沒有立刻影響到氣候,它的巨大作用,直到第二年,也就是1816年才顯現出來。
1816年史稱“無夏之年”。那一年夏天,溫度比往年低好幾度。盛夏七八月份,陰雨綿綿,嚴重的霜凍、雨襲擊了亞洲、歐洲和美洲,大量的農作物被凍死在田地裏。農作物歉收的最直接後果就是大範圍的饑荒,饑荒又引發暴亂。據估計,歐洲約有20萬人死於這次天氣反常,而在中國雲南引發了連續三年的大饑荒,有學者認為,正是這場前所未有的大饑荒成了清王朝急速衰落的外因。整個世界的格局都因此而改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