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曆史是什麼?這個問題由來已久。
在過去很多年裏,曆史是執權者美化自身存在合法性的方式。這樣的曆史不能隨便撰寫,它要由權力體係設立的編纂委員會完成。
說到底,這些所謂的欽點正史,其實隻是世界上一部分人眼中的曆史。在這樣的曆史中,史實被劃分成重要的、次重要的、不重要的、根本不重要的。自然,還有就是重要也不能寫的。
搞懂了上麵的這些內容,就會明白為什麼科幻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中根本不存在的原因了。你給主流社會的建構起了多少作用?
不但中國,西方的情況也大致如此。
2
然而自古至今,對正史就頗有反抗。
野史是第一種反抗形式。這種形式常常被說成是不足信的,不可靠的,不靠譜的。但它確實像鏡子一樣映照著正史。誰能說漁樵閑話就不足信?
視角不同罷了!
曆史學天平越來越向多元視角和平民視角發展,其本身反映出整個人類社會對自身解釋傾向的變化。在過去的若幹年裏,民俗誌、口述史等加入到野史的反抗行列。這些來自“當地”的、“底層”的曆史記述,極大地豐富了曆史本身。
在這樣的狀態下,作為長期受到壓製的科幻文學,也能浮上來換口氣了。國家社科基金甚至開始讚助這樣的偏遠文學區了。
但這還遠遠不夠。就算一種文類中也有高層和低層參與者的分野。以往,人們常常期望科幻作家或評論家作為曆史的撰寫者,而作為供養著這一文類的最基礎的消費者,科幻迷們的聲音還少有正式的發布。
在作家把自己當成孕育者而沾沾自喜、評論家把自己當成道德或藝術警察而耀武揚威的時候,科幻迷的聲音到底在哪裏?
3
擺在麵前的這本書,就是由科幻迷所撰寫的。它是草根者所看到的曆史,而誰能否認,草根者才真正代表著科幻文學的基本目的與意義?也許草根編史者不占有作家或評論家所掌握的雄厚資源,但他們卻掌握著作家和評論者所不具備的個人感受。它才是更加個人化的、更加逼近真實的曆史。
至少,對編史者來講確實如此。
本書的作者蕭星寒是位老科幻迷,喜愛這種文學長達20多年。書中,作者把他所經曆的每一個激動時刻都照原樣記錄下來。
這是時代給他的印刻,也是文學給他成長所帶去的豐厚禮物。
閱讀這樣的曆史,你能看到作者跟隨文類的發展而成長的軌跡。他就這麼長大、戀愛、結婚,就這麼孕育著後代。
4
曆史學發展到今天,使任何一位平民都有權寫史。當然,也有權跟任何一種曆史記錄進行爭辯。於是,整個曆史變成了一種互動的過程。我自己在閱讀本書時,既能看到自己同意的部分,也發現了一些不同意的部分。我已經就這些部分分別求教了作者,並希望作者在相應部分的修改中給出自己的答案。我更希望其他讀者也能加入到我的行列,進入跟作者的全方位對話。隻有這樣的對話,才能展現真正的曆史真實。
5
科幻迷亞文化,是整個世界文學中的一種獨特現象。
這些年出國參加各種科幻會議,不同程度地看到國外科幻迷跟作家、出版商之間的強烈互動。在聚會上,作家跟讀者之間的平等關係,他們對作品、對相關科技發展方向上與作者之間的種種激辯,常常讓我歎為觀止。我覺得這是一個雙方受益的過程,更是一個讓我們重新觀察社會、思考社會發展方向的過程。
在這個意義上,我希望本書的出版,不但能催生人們對科幻文類曆史的重視,更能將一種新的社會文化關係帶入生活。
是為序。
吳岩於北京師範大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