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王陽明提出了自己的計劃時,部下都驚呆了。他們沒想到,王陽明準備招安盧蘇、王受,這不是老大的風格嘛。
南贛巢匪時,王陽明對山賊一般都是堅決鎮壓,如果不投降就格殺勿論,如果投降了,也要處死,以絕後患,但這一次,他為什麼要改變主意,難道是年紀大了,心變軟了?
王陽明給他們講出了自己的考慮。
盧蘇、王受起兵造反,很大程度上是出於無奈,與謝誌珊、池仲容這樣的慣匪有根本區別。正是姚鏌錯誤的攻擊方式,讓他們對朝廷產生了強烈的抵觸情緒,對招安產生了強烈的絕望感,置於死地而後生,反而爆發出了可怕的戰鬥力,讓官軍損兵折將。
如果把招安的信息放出去,勢必會使他們的軍心產生很大動搖,士兵們的厭戰情緒就會釋放出來,而作為首領的盧蘇、王受,不可能不考慮到來自士兵的壓力。
而且,思田一帶與安南(越南)接壤,自從宣德三年(1428)明朝放棄交址布政司之後,安南已經獨立近百年,如果大動幹戈,讓盧蘇、王受逃到安南,可能會更加麻煩。
王陽明為了盡快解決問題,親自帶領一支軍隊,來到了距盧蘇、王受地盤更近的南寧。這一下,兩人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
王陽明過去的輝煌經曆,他們都非常清楚。自己無論從兵力還是裝備,都遠遠不如寧王,而王陽明可以帶兩萬民軍,十四天平定寧王叛亂。現在,王陽明的兵力更充足,裝備更先進,並且可以調動四省軍隊共同圍剿。如果與之對抗,無疑是以卵擊石,自不量力。
但是,王陽明真的會接受自己投降嗎,他們將信將疑。幸運的是,他們並不清楚這個老夫子,當年是怎麼收拾掉池仲容的。他們派出自己的心腹黃富,去南寧打探風聲。
王陽明親切地接見了黃富,好酒好肉地招待,讓他勸說兩個將軍過來自首,可免一死。
聽到黃富的回報,盧蘇和王受心情非常矛盾,不去吧,人家放出話來了,自己沒有回應,就是沒有誠意;去吧,要是王陽明的圈套,不就死無葬身之地了嗎。
這樣的兩難選擇無疑最困難,也最痛苦。但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最後他們還是決定,親自去南寧自首謝罪。
這一天,天氣晴好,盧蘇和王受把一萬多軍隊(號稱七萬)駐紮在南寧城外,隻帶了幾個親兵,去了巡撫衙門。這是他們第一次見到傳說中戰無不勝的王撫台,以為會是一個威猛的大官,誰知道看到的,卻是一個麵目慈祥的老人,而且,在與他們談話中,老人不停咳嗽,顯然身體很差。
王陽明已經病得很重了,眼睛雖然近視,但該看的還是看清楚了:這兩個人和池仲容不是一類人,他們的投降是有誠意的。因此,他也放棄了捕殺二人、然後突襲軍隊的想法,而是指出了他們二人的罪過,並要求各打一百軍棍作為處罰。
兩人到底是軍人出身,也知道自己的過錯,坦然接受懲處。當然,這一百軍棍基本上是象征性的,殺傷力遠遠不如王陽明當年受的四十廷杖。
王陽明隨後命令兩人裁撤軍隊,並告訴他們,自己要上書朝廷,給他們封官。兩人激動壞了,根本不相信有這樣的好事,造了這麼長時間的反,殺了這麼多的官兵,到頭來還能撈個官當,都對王陽明感激不盡,磕頭謝恩。
朝廷折騰了兩年,出動近十萬兵馬,消耗無數銀兩,也沒有搞定的盧蘇和王受,讓王陽明沒有打哪怕一次戰役,兵不血刃地就給搞定了。廣西百姓自然把王陽明當成了神明一樣崇拜,消息傳到北京,桂萼卻大為不滿,他打定主意,一定要雞蛋裏挑骨頭,好好修理一下這個姓王的。
因為王陽明拒絕了他出兵安南的計劃。反而把自己在江西的那一套搬到了廣西。
王陽明拖著帶病的身子,連夜向朝廷寫信,在名為《奏報田州、思恩平複疏》的奏疏中,王陽明建議把田州一分為二,讓岑猛之子岑邦管理一州,利用岑氏家族在當地的傳統影響力,維護一方穩定,安撫當地百姓。同時在老田州設立巡檢司,讓盧蘇和王受擔任巡檢,同時派駐知州作為流官。
他繼續在思田兩州大辦學校,讓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並把季本等在外地的一些弟子叫來,讓他們放棄內地安逸的生活,到廣西山區支教。讀書讓人識禮,這樣一來,願意加入黑社會的年輕人就大量減少了。
他繼續堅持在南贛實行的十家牌法,各村寨及時互通信息,防患於未然,杜絕盜匪大規模產生的土壤。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王陽明希望自己的政策,能夠像春風化雨一般,逐步改變當地的風氣,讓更多的人能夠致良知,克己守法,形成良好的風氣。當然,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他知道自己很難看到那一天了。
出其不意,奇襲八寨、斷藤峽。
王陽明走到哪裏,就把神奇帶到哪裏。兵不血刃,無論是手下的士兵,還是他本人都覺得很不過癮。當然,也許是上天有意安排,他很快就發現自己有事可做了。
在平定思、田的過程中,王陽明就不斷聽到當地官員反映另一件事情,他很快得出了結論,這是比思田叛亂問題更嚴重的事情。盡管朝廷沒安排他做,但他覺得,有必要為當地百姓再做一件好事。
這幾年,朝廷在廣西的工作重點,全集中在了對盧蘇、王受的圍剿上,卻忽略了當地還有兩支以瑤民為主的叛軍。他們分別以八寨和斷藤峽為基地,與官軍大玩遊擊戰術。
其實,剿滅這兩個地方的山賊,根本不是朝廷給王陽明布置的任務,按照桂萼的意見,平定了思、田之後,應該趁機攻打安南,恢複大明的第十四個布政使司。這樣,後人書寫曆史時,他的名字就可以和當年收複安南的朱棣大帝寫到一起了。
斷藤峽在今天的廣西桂平附近,處於黔江下遊,地勢險要,原名大藤峽。1465年,韓雍帶兵對這裏的瑤民叛亂分子進行了地毯式清剿,放火燒掉了跨江的大藤,並把峽穀的名字改為斷藤峽,其用意在於,想要斷掉瑤民造反的根。
但叛亂分子就如同山上的雜草一樣野蠻生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滅了一茬又生出一茬,到了嘉靖五年,大群叛亂分子又在此聚集,他們攻占官府,殺害官員,掠奪富戶,強搶民女,可以說無惡不作。用王陽明的話說,他們是“竊發無時,凶惡成性,不可改化”,與謝誌珊、池仲容是一個類型的貨色,必須用武力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