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陽明心學出江西(3 / 3)

姚江(王陽明)之學,唯江右為得其傳,東廓、念奄、兩峰、雙江其選也。……是時越中流弊錯出,挾師說以杜學者之口,而江右獨能破之,陽明之道賴以不墮。蓋陽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亦其感應之理宜也。

這個評價很高,但也恰如其分。王陽明九泉之下,看到他昔日的江西弟子有了這樣的成就,更有這樣的血性時,他也一定會深深被感動的。

泰州學派,百姓日用即道。

到底是心學催生了明代中後期思想繁榮,還是明朝中後期的寬鬆環境,成就了陽明心學的產生與勃興?這兩者應該是一種互相促進,互相影響的關係。我們實在無法想象,在太祖朱元璋時代,會允許這樣一個離經叛道的王陽明存在。我們也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陽明心學的出現,明朝中後期會出現那樣的文化寬鬆,政治開明,經濟開放。

王陽明在南昌之時,有一個泰州人千裏迢迢來到這裏,投入他的門下,成為他最重要的弟子之一。

這個人就是王艮。陽明學說在晚明能夠獲得廣泛支持和認可,甚至成為顯學,首先就應該歸功於王艮及其開創的泰州學派。

王艮原名王銀,揚州府泰州安豐場(今屬江蘇東台市)人,出身於燒鹽工家庭,十一歲起就和父親一起燒鹽,後來又做起了小買賣。走南闖北的生活拓寬了他的視野,也激發了他內心深處隱藏的雄心。他不願意就這樣默默無聞地荒廢一生。

當王銀經商來到曲阜時,很自然地去了孔廟參觀。站在孔子像前,他突然感觸良多,像被一道閃電擊中一樣興奮。

他想,孔夫子是人,我也是人,聖人,難道不能學而至嗎?

從那以後的王銀變了,白天他依然忙於自己的生意,但到了晚上,在別人休息和娛樂時,他卻待在房子裏,守在油燈下,一本本地閱讀各種經典。

哲學家不是窮人能夠從事的職業,人窮誌不窮往往隻是一廂情願,人窮誌短才是更接近事實的選擇。當你要為一日三餐疲於奔命之時,曾經再高傲的頭顱也會低下來。但王銀顯然沒有這樣的顧慮,他有的是錢,也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真正的問題。

但有些問題,確實不是錢能解決的。比如你再有錢,你也不能把知識像喝酒一樣裝進自己的肚子,這還得需要你自己去學習,去領會。

經過十年的努力,王銀的學問大進,得到了不少人的讚許。但有些人誇他,簡直比罵他更讓他難受,更沒有麵子。

這些人很認真地說:“年輕人(其實他已經小四十,根本不年輕了),你的學問,已經有了一點王陽明當初的風采了!”

我暈,王陽明是誰啊,一個江西巡撫,在千裏之外的泰州,居然還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正德十五年(1520),已經三十八歲的王銀打定主意,要去南昌見一下王陽明。

王銀是個很有個性的人。他不走尋常路,不做尋常人。他人笑我太狂妄,我笑他人不開放。他雇了輛豪華馬車,戴著精心設計的高帽,穿著在那個年代很紮眼的服裝,手裏還拿著一塊非常龐大的笏板,比京城高官上朝用的設備還拉風。

這一天,大明王朝兩個最有名的王姓哲學家會麵了,王陽明正給弟子講課,突然聽說來了個怪人。按理說,王陽明完全用不著見他,不知道什麼原因。他竟然停止講課,走到了門外。

家人給王銀介紹:“這就是王都堂。”而王銀此後的反應,絕對讓周圍的人都驚呆了。

他上前行禮:“在下泰州王銀,特來與王陽明先生相會。”

什麼叫相會啊,還約會呢?

王陽明也不生氣,就請他到客廳小坐。結果,他又做出了讓人刮目相看的行為,好幾個王門弟子臉色鐵青,甚至都想當場抽人,但被王陽明用眼色製止了。

王銀進了客廳,徑直坐到了中間的上坐,這個位置,平時基本上隻能王陽明能坐,個別時候特別的貴客會坐,沒想到,今天讓一個泰州草民給占了。

王陽明存心想逗逗他,就問:“這位小哥,戴的是什麼帽子啊?”

“回王都堂,這是有虞氏(五帝中的舜帝)當年戴的帽子。”

“那你穿的衣服又有什麼講究?”

“這是老萊子……就是那個寫《道德經》的老先生穿過的衣服。”

“那這位小哥,你是要學習老萊子嗎?”

“對啊。”

王陽明微微一笑:“那你既然要學老萊子,是不是也要學他在客廳裏假裝摔倒,故意裝哭,讓大家開心一下呢?”

王銀正在喝茶,聽王陽明這麼一講,茶杯差點摔到地下。看來,王陽明對於老萊子的軼事,可以說了如指掌,信手拈來了。

他騰地從坐位上站了起來,嚇了周圍人一跳。

王銀並不想襲擊王陽明,隻是請王都堂回到正位,自己坐到一邊去。

兩個人聊了片刻,王銀就感覺到了對方的水平之高,自己差得實在太遠,隻有四十五度仰望的資格。拿定了主意,於是他再一次從椅子上站了起來。

“王都堂的學問博大精深,小人不及萬一(萬分之一),如果您不嫌棄,願為弟子,服侍您老人家。”

王陽明看著這個已經不年輕,但依然很有銳氣的漢子,看到了他眉宇之間的豪邁之氣,也看到了他的心氣與智慧,更看到了他的培養前途。

這樣的人,需要的就是名師指點,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於是,王陽明收下了這個弟子,並為他改名為王艮,字“汝止”。意思是要看淡金錢,專注學問,同時不能過於爭強好勝,要懂得藏拙,要知道適可而止。

王陽明去世之後,王艮很自然地自立門戶,繼續宣傳心學思想,王門弟子中高官無數,王艮卻一生布衣。但在所有王門七派中,規模最大,對明朝曆史影響最深遠的一個學派就此誕生。後人有這樣的評價:“陽明學生遍天下,唯有王艮最英靈”。

這就是泰州學派。王艮在陽明心學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廣招弟子,形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啟蒙學派,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明朝後期的思想解放潮流。王艮子弟至五代共有四百八十七人,來自兩京十三省的各個階層。既有生活條件優越的官二代、富二代,又有從事苦力的平民,既有高中狀元的才子,在朝廷中呼風喚雨的高級官員,又有一輩子紮根小城教書的窮秀才,甚至還有與黑社會有染的危險分子。著名人物有做到文淵閣大學士的趙貞吉、戰死於雲南的徐椒、因反對張居正而被殺的何心隱等等。

王陽明在南昌期間,正式打出了陽明心學的旗號,奠定了日後兩大王學流派的基礎。但是,他畢竟是浙江人,時時想念山陰老家,想念自己的親人。他早晚有一天要回去的。可就在正德十六年六月十六日,他卻接到了聖旨,通知他立即進京。

這對於已經五十歲的王陽明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