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陽明心學出江西(2 / 3)

當年五月,王陽明來到了南康,開始在白鹿洞書院授課。

白鹿洞書院建於公元940年,後一度停辦。至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出任南康太守之後,對廢棄的學院校舍進行整修,並在此收徒講學,因為朱熹的巨大影響力,江南才子雲集這裏,一舉奠定了它中國四大書院之首的地位。

站在白鹿洞書院的講壇上,王陽明感慨萬千。在因朱熹而聞名的書院,開講與朱熹觀點相衝突的心學,也算是對朱子的致敬吧。

江右學派,陽明思想的真正傳人。

在南昌,王陽明不僅正式出爐了自己的心學思想,又招收了大批弟子,還直接培養了後來王學七派的兩派。

在南昌拜師的被稱為“王門四期”,主要包括因勸阻朱宸濠南巡而被廷杖的翰林編修舒芬,吏部員外郎夏良勝,有“新建”三魏之稱的魏良弼、魏良政和魏良器三兄弟。其中有很多是朝廷官員,品階還不低。

雖然王陽明是浙江人,他嘉靖元年(1522)八月回到山陰之後,一直在家鄉講學授徒,直至嘉靖六年。但權威的《明儒家案》以及許多專家學者都承認,陽明學說的真正傳承者並非嫡係的浙中學派,居然是江西的江右學派,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患難見真情,王陽明人生最輝煌的成就在江西,最危險的遭遇也在江西,江西奠定了他大明軍神的榮耀,也見證了他陽明心學的出爐。

在江西,他還培養造就了一批弟子,奠定了王門七派中“江右王門”的基礎。

江右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首推鄒守益,其他重要人物還有歐陽德和聶豹等。

鄒守益字謙之,號東廓,江西安福人。說起他與王陽明的淵源,還得從會試說起。

鄒守益自幼聰明好學,十七歲中舉轟動一時,次年會試落榜之後,他埋頭苦讀三年,再次踏上進京的旅程,在正德六年(1511)二月的會試中,鄒守益取得了第一名(會元)的佳績,並在殿試中名列第三,被安排進了翰林院工作。

鄒守益後來聽說,力主把自己的考卷定為會試第一名的,就是吏部驗封司主事王守仁。當時他任同考官。鄒守益對這個人及其他的學問產生了濃厚興趣,可惜他在翰林院隻待了一年,他就請病假回家,並沒有和王陽明見麵。

鄒守益紮根故鄉,潛心治學。和當年的王陽明一樣,他也對主宰思想界的程朱理學產生了嚴重懷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正德十三年(1518),鄒守益從安福前往贛州,拜會已經當上了南贛巡撫的王陽明。

針對鄒守益的困惑,王陽明給他講述了自己年輕時格竹的荒唐經曆,龍場的那次頓悟,以及自己在貴州講學時總結的“知行合一”和“知行並進”學說,讓依然年輕的鄒守益有茅塞頓開之感,他毅然決定,拜王陽明為師。

從此,鄒守益就留在贛州,留在了王陽明身邊,協助老師處理一些日常工作。平定寧王叛亂之後,又跟隨王陽明來到了南昌。王陽明對鄒守益的才華與踏實態度非常欣賞,特意贈詩給鄒守益:“君今一日真千裏,我亦當年苦舊迷”。

當時,徐愛已經英年早逝,冀元亨也被關進了京城監獄,鄒守益成為了王陽明身邊最信任的弟子。

嘉靖皇帝繼位之後,王陽明離開了南昌,鄒守益也離開了老師,去南京擔任了史部郎中,並沒有去山陰協助王陽明,這才給了兩個浙江本地孩子王畿和錢德洪上位的機會。

在後來的“大禮議”中,陽明弟子大都站在嘉靖皇帝一邊,但鄒守益卻對皇帝繼統不繼嗣的做法提出嚴肅批評,被貶為廣德州判官。

嘉靖五年(1526),鄒守益回到安福,與劉邦采等人建立了王門最有影響的講會“惜陰會”,宣講陽明學說。他們商定,每隔一個月聚會五日。第二年九月,王陽明去廣西平定叛亂,路過吉安時,特意給在安福的鄒守益寄信,對“惜陰會”取得的成果表示高度肯定。並用程明道的話勉勵他們:“寧學聖人而不至,不以一善而成名。”

王陽明的死,讓鄒守益無比傷感。嘉靖十三年,世間已無王聖人,陽明心學之火,卻在江西大地上越燒越旺。鄒守益、劉邦采等在“惜陰會”的基礎上,相繼建立起了複古、連山和複真等多家書院,“於是四方同誌之會,相繼而起,惜陰為之倡也”。第二年,他又與薛侃、錢德興等人在杭州建辦天真書院,傳播王學。

嘉靖十五年(1536),鄒守益又與程文德共建複古書院。

鄒氏家族世代父子同賢,連續四代出了七個進士,更讓人敬佩的是,他們堅持經營書院,廣收門徒,傳授陽明心學。鄒守益堅持王陽明的傳統觀點:“申論師說而不疑,述其師說而不雜”,經過長期艱苦努力,他一手創辦的青原山講會,超過了王陽明家鄉的陽明學院,成為王門最有影響的講會,時人甚至將青原山與白鹿書院、嶽麓書院這樣一些頂尖的民營教育機構相提並論。

歐陽德字崇一,號南野,江西泰和人。他少年時代就很有才華,被譽為“小秀才”。和鄒守益一樣,他也是在贛州拜王陽明為師,並成為“王門三期”的中堅。和王陽明一樣,他也是二十八歲通過會試。嘉靖二年(1523)中進士之後,很快就擔任了南直隸六安(今屬安徽)知州,隨即升為刑部員外郎,一直做到了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

這一年的會試也很有意思,策論題目居然是對陽明心學的看法,作為王門弟子的歐陽德,明明知道朝廷想要的答案是什麼,他故意大談王陽明傳授的聖學既心學,本來已經做好了成為高考零分作文的準備,誰想不知道錄取程序出了什麼bug,他居然被錄取了。

歐陽德是王陽明學說的堅定捍衛者。當一些學者認為“致良知”說是禪學時,他奮起為老師辯護,宣稱“致良知”說為“正學”。他致力於講學授徒,創辦了龍津書院,門徒眾多,“而稱南野門人者半天下”。為心學傳播做出了極大貢獻。

嘉靖十三年(1534),歐陽德開始擔任國子監祭酒,而他的師兄鄒守益當時正是南京國子監祭酒,南北二京的最高學術機構,都被王陽明的弟子控製,但與此同時,嘉靖皇帝六年前對王學的禁令卻沒有取消,歐陽德與鄒守益頂風作案,大力宣揚王陽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思想,搞得人盡皆知。幸運的是,此時的嘉靖皇帝終日忙著修煉長生不老之術,根本不想管這些小事情,他們二人也沒有受到什麼處罰。

說起聶豹,也許很多人比較陌生,聶豹字文蔚,號雙江,江西永豐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授華亭縣令。他長期在地方和北京官場任職,並不像前兩位那樣熱衷於教育事業。但他一度官居兵部尚書和太子少保這樣的高官,是陽明弟子在朝廷的重要依靠力量,有他在,朝廷對陽明學說的壓製,也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製。聶豹培養了擔任過大明首輔的名臣徐階。而徐階也培養了大明第一首輔張居正。

江右學派恪守王陽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之說,以傳播王學為己任,在江西以至江南各地廣開書院,傳播心學思想,培養了大批年輕才俊。陽明學說能夠成為中晚明社會的主流思想,與江右學派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無法分開。作為餘姚人,黃宗羲卻在權威《明儒學案》中如此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