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學既心學,陽明學派誕生。
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王陽明僅用十四天就平定了朱宸濠叛亂。這此後的兩年中,他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南昌,擔任江西巡撫。
戰亂之後的南昌,滿目瘡痍,百廢待興。作為一省最高領導人,王陽明立即著手進行救濟工作。他發揮自己善於寫信的特長,幾次向朝廷上書,要求減免江西稅收,但遲遲得不到肯定的答複。不得已,他下令查收寧王的家產和土地,改選變賣,以籌集救濟款發給市民。
正德十五年四月,贛江決堤,全省多地發生嚴重水災,大片農田被水吞沒,無數房舍遭到損毀。王陽明責令各地州府進行抗災救援,同時上疏自責。他甚至希望,老天要降罪,就降到他一個人身上,不要連累無辜的百姓。
水災漸漸平息,生產逐步恢複正常。王陽明也可以鬆一口氣了。他一貫主張,為政以興教育,在處理公務之餘,他把很大的精力都用在創辦義學、修複書院、研究學問與教授弟子上。
王陽明是浙江人,但今天的江西,卻留下了太多紀念他的曆史遺跡。民國時期,南昌、贛州和吉安三大城市,主幹道全都被命名為陽明大道。是江西本地的文化不發達嗎?恰恰相反,這裏是朱熹和陸九淵的故鄉,這裏的學者可謂是群星薈萃,這裏的文化氛圍之強,學術水平之高,在兩京十三省範圍內也是首屈一指。正因為這樣,江西民眾對外來者王陽明如此尊重,才顯得別樣的引人注目。
而王陽明能在江西有著如此殊榮,除了他神一樣地剿滅南贛匪患和平定寧王叛亂,為江西百姓帶來和平和安定之外,還有其他重要的原因。
十七歲時,他來到南昌迎娶妻子諸氏,並在參議府工作了一年多。這是他第一次踏上江西的土地。
三十九歲時,他結束在龍場的流放生活,擔任的第一份工作,是廬陵知縣。盡管隻有半年多一點,但他的管理才能,得到了很好的實踐。
正德十二年正月,他作為都察院左僉都禦史兼南贛巡撫,再一次來到江西,直到正德十六年六月二十日上京。這四年半間,他大部分時間都在江西,前兩年半在贛州,後兩年在南昌。
陽明心學萌芽於龍場,繁榮於紹興,傳播到兩京十三省,並形成了王門七派,成為晚明最有影響力的學術流派。它的正式出爐之地,就是在南昌。
正德十六年正月,王陽明在南昌重刻了陸九淵集,並親筆作序。他開宗明義地指出:
聖人之學,心學也。堯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心學之源也。孔孟之學,惟務求仁,蓋精一之傳也。而當時之弊,固已有外求之者。……蓋王道息而伯術行,功利之徒,外假天理之近似以濟其私,而以欺於人曰:天理固如是。不知既無其心矣,而尚何有所謂天理者乎?
從此,陽明心學正式誕生。
陸九淵並沒有提出“心學”的概念,是王陽明總結和提出的。王陽明發展了陸九淵的思想並有所突破,建立了以“知行合一”“致良知”和“心即理”為主要內涵的陽明哲學。
王陽明將心學的淵源,歸結於堯舜禹和孔孟這些先聖,認為陸學是孟子的“大同”之學的發展,也是儒學的真血脈。
事實上,所有的學問追求的都是終極智慧。“哲學”一詞起源於希臘語φιλοσοφ?α(philosophia),由philo和sophia兩部分構成,philo指愛和追求,sophia指智慧,而哲學,就是探究智慧的學問。古希臘人發明了“哲學”這個詞,也奠定了哲學的研究體係,但並不是說,隻有希臘才能產生哲學家。
中國古漢語中,雖然早就有“先哲”“哲人”這樣的稱呼,如“孔門十哲”,但從來沒有哲學一詞,1874年,日本學者西周在《百一新論》中,首次用漢文“哲學”一詞來翻譯philosophia。到了十九世紀末,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
按照哲學研究的慣例,一種哲學體係,通常主要由宇宙論,人生論和知識論所構成。
宇宙論:是有關世界的理論體係。也稱形而上學:ATheoryofWorld。
人生論:是關於人生的理論體係,也稱倫理觀:ATheoryofLife。
知識論:是關於知識的理論體係,也稱方法論:ATheoryofKnowledge。
一、陽明哲學的宇宙觀:心即理,萬物一體。
“理”指超乎自然和社會之上,而又為自然和社會必須遵循的抽象原則;“心”指人的主觀意識和認識能力。“心即理”繼承的是陸九淵的觀點。陸九淵在《與李宰書》中指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王陽明則認為:“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裏乎?”他們都把理看成是心的體現。
二、陽明哲學的人生論:知行合一。這主要包含兩方麵的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陽明天才地發展了朱熹與陸九淵“先知後行”的觀點,認為知行原本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功夫”。也就是說,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他不認為知與行應當分作兩部分,主張求理於吾心。
王陽明極力反對“知而不行”“知行脫節”,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如果僅僅明白道理卻不去行動,就不能算是真知。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陽明強調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說,道德是行為的指導思想,按道德的要求去行動,就是達到“良知”的功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良知”的完成。
三、陽明哲學的方法論:致良知,聖人可以學而做。
“致良知”出自《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學》中也有“致知在格物”語。
王陽明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良知既指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借助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擴充推廣到方方麵麵。
需要強調的是,“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的內涵是高度一致的。“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致”的本身,就是一個兼有知與行的過程,也就是通向知行合一的過程,“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煉,使良知見諸客觀實際。
朱熹與陸九淵兩位大儒生活在同一時期,他們都同時講學,但到了明朝初年,朱熹的學術觀點卻上升到了意識形態高度,成了不能懷疑的經典,而陸九淵卻被打入了冷宮,這讓王陽明感到很不公平。他做了江西巡撫之後,陸九淵的家鄉撫州府金溪縣也納入了自己的管轄範圍。王陽明向當地政府發布命令,要求參照對待朱熹後人的做法,對陸九淵的嫡派子孫,一律免除差役負擔,其中的優秀分子,免費送到當地公立書院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