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軍隊的朱宸濠,又找到了一條擴充實力的新途徑——結交土匪。既然當朝皇帝都可以把京城的黑社會頭目收為義子,寧王和山賊為了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於是活動在鄱陽湖上的一些水盜,都悄悄地加入了寧王集團,其代表人物有淩十一、閔廿四等。從南贛剿匪中漏網的山賊,也有一些投奔到了寧王帳下,也讓朱宸濠對王陽明的名字,變得很感興趣。
有錢能使鬼推磨,更能讓朝中官員喪失原則。朱宸濠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行賄,不惜血本,不鏽鋼放到南昌,也得被他搞得生出重鏽,何況髒水裏沒有幹淨的魚,世界上正直的人本來就不多。兵部尚書陸完、朱厚照的義子錢寧等人,在重金收買下,兼職做開了朱宸濠在北京的情報搜集人員。他們還在武宗麵前不斷地替朱宸濠說好話,經過他們的努力,正德九年(1514),朱宸濠成功地恢複寧王府衛隊。
這時候的朱宸濠,已經不是當年的青澀小青年了,即使不恢複他的衛隊,他都能拚湊個萬兒八千人出來。有了衛隊之後,他還在此基礎上,又組建了數人的“預備役”隊伍,並和江西、廣東、福建等地的“狼兵”保持密切聯絡。一旦起兵,他就能很容易地調動近十萬軍隊,足以在南方大幹一場,甚至直搗北京也不是神話。
朱棣在靖難之前,曾經把自己的王府改造成兵工廠,在後院加班加點製造武器。朱宸濠沒朱棣這麼辛苦,他在南昌城內,設置了幾個秘密的武器生產場地。除了打製十八般兵器之外,甚至還能生產火炮。
有了軍隊,有了武器,有了將領,朱宸濠還特別重視對文官謀士的發掘培養。張良和劉基這兩個諡號文成的讀書人,在漢明兩朝的建立中扮演了獨一無二的角色,起到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十萬雄兵。朱宸濠也希望有更多不甘於平凡,渴望用知識改變命運的讀書人,投到自己的旗下。因此,隻要是有學問的人,他都很豪爽地花大價錢聘請。
朱宸濠重視讀書人的態度是真誠的,但前來投奔的書生中,真正有才華的卻並不多。大多數人還是願意通過科舉進入官場,走一條穩健的發展道路,而並不相信跟著一個藩王混,能有多麼光明的前途。其中那些眼光精準的人,看出朱宸濠可能有造反的野心,就更得躲得遠遠的了。
沒辦法,招不到張良劉基式的天才,那就放寬標準,矮子裏麵拔將軍,總能挑出幾個經濟適用男。有兩個讀書人得到了朱宸濠的重用。
一個叫李士實,在朱宸濠出生之前就中過進士,還做過右都禦史這樣的三品高官,退休後被朱宸濠高薪返聘,來到南昌工作。李士實是個很有想法也很有野心的人,沒有能夠入閣當首輔,一直是他的心病,而在朱宸濠這裏,他看到了自己未來的希望。也正因為如此,他為朱宸濠賣命可謂盡心盡力。
另一個叫劉養正,是江西本地的舉人。像王陽明一樣,他身為讀書人卻喜歡鑽研兵法,手不釋卷。並且會一些奇門遁甲的技術。
有一次,朱宸濠正坐在院子裏曬太陽,劉養正來了,突然撲通跪倒,使勁磕頭。可把朱宸濠嚇了一大跳,問他怎麼了,劉養正不肯說,說是要先赦了他的死罪。當得到朱宸濠的承諾之後,劉養正才麵帶羞澀地說,他看到的不是人,是一條龍!
朱宸濠一聽樂了,這不是暗示他能當皇帝嗎,按說這樣的段子根本就不可信,但朱宸濠既不想點破,又相當受用。
一次朱宸濠微服出遊,碰到一個叫李自然的算命先生,見到他同樣又下跪又磕頭的,說他才是真命天子,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冒牌的。朱宸濠心中暗喜,賞了他一大把銀子。但朱宸濠可能沒想到,這個算命先生正是劉養正安排的。
寧王拉攏,王陽明不想點破。
造反大業,人才為本,朱宸濠做出一副尊重知識、重視人才的開明派頭,想方設法招攬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在科舉考試和官場鬥爭中勝出的讀書人。很快,他就發現了一個真正的人才,簡直可以說是當世劉伯溫。談笑之間,就能鏟除為害贛南二十餘年的匪患,他覺得,如果這個人能為我所用,未來的成功,就多了一分重要保障了。
朱宸濠與劉養正說起王陽明,劉養正居然說自己認識王陽明,並願意去贛州說服他來投靠寧王。不過劉養正顯然小看了王陽明,人家一個堂堂的三品巡撫,朝廷命官,有必要跟你一個多少年也進不了京城的藩王走這麼近嗎?
而且王陽明也隱約感覺出來了,這個寧王有謀反之心。因為劉養正為了替朱宸濠吹捧,居然把他比做了商湯和周武王。這兩個可都是靠造反奪了江山的叛亂分子。商湯滅了夏,自立為王,周武王滅商,統一天下。劉養正說朱宸濠有商湯、周武之風,也許隻是說主子為人豪爽,禮賢下士,但無意中,卻泄露出了一些不應該泄露,或者說不應該這麼早泄露的信息。
王陽明是何等聰明的人,他不能直接拒絕寧王要求發展關係的願望,自己畢竟還在江西,在寧王的勢力範圍內工作,肯定不想得罪這個領導。聽說寧王想請他到南昌講學,王陽明就推脫說身體不好,派手下最會講課的弟子冀元亨,代替自己去南昌。
冀元亨屬於王陽明最早的一批弟子,更是王陽明理論的鐵杆粉絲。當年參加湖廣鄉試,策論的題目是“格物致知”。冀元亨居然不按教科書上朱熹老先生的標準答案寫作,而是大膽采用了王陽明的觀點。類似的做法擱到現在,就是一篇“高考零分作文”,但不知道什麼原因,冀元亨居然通過了鄉試,當上了舉人。
冀元亨在南昌,還沒給朱宸濠講幾天課,就看出了這個王爺的野心很大。冀元亨故意裝出一付很迂腐的樣子,惹得寧王很不滿意,把他打發回贛州了。王陽明聽了冀元亨的彙報之後,對朱宸濠的擔心就更嚴重了。而朱宸濠知道自己無法籠絡王陽明時,很自然地就動了滅口的念頭。
朱宸濠的叛亂野心,也讓一個女人分外不安。她就是寧王妃婁氏。婁妃和朱宸濠結婚近二十年,感情深厚,並且為他生下了三個皇子:大哥、三哥和四哥,大哥還被立為世子。朱宸濠對她是又愛又怕。
有一天,婁妃趁朱宸濠心情不錯,就找來了幾個歌女,讓她們在吃飯時助興。朱宸濠一開始還挺高興,聽著聽著就覺得不對味了。歌女唱的是:
爭什麼名和利,問什麼咱共伊,一霎時轉眼故人稀。漸漸的朱顏易改,看看的白發來催。提起時好傷悲,赤緊的可堪,當不住白駒過隙。
朱宸濠多有文藝範兒,一聽就明白了,但聽完了這首曲子,該幹什麼還幹什麼。
江西巡撫孫燧來到贛州公幹時,王陽明屏退左右,向他說出了自己的疑慮,誰知道孫燧一聽,反而哈哈大笑起來,讓王陽明摸不著頭腦。
孫燧得意地說:“這個我早看出來了。”在這一點上,他覺得王陽明反應太遲鈍。不過王陽明怎麼能和孫燧比,江西巡撫就在南昌生活,在朱宸濠家門口辦公,而且孫燧在這裏一幹就是四年。四年間,他向朝廷揭發朱宸濠的密信,都能編成厚厚一本作品集了。但人家在朝中有人,根本不在乎你的彈劾。
更可怕的是,孫燧的小動作,早就被朱宸濠掌握得一清二楚。而且,在一次飯局之後,朱宸濠還特意叫住了孫燧,送給這個愛較真的巡撫一個高檔禮盒,然後微笑不語。
孫燧回家一看,樂了,王爺還有心情跟我打啞謎呢,不愧是文化人。朱宸濠的禮盒裏裝了四樣東西:紅棗,鴨梨、生薑、芥末。
早離疆界?你讓我走我就走啊,聽你的還是聽朝廷的?我這麼多年的官白當了,我這麼多年的操守不要了啊?
不行,隻要我當巡撫一天,我就不能讓你的陰謀得逞!我要把江西各府縣團結在我的周圍,一旦寧王起兵,大家都聯合起來對付他!
寧王拉攏王陽明不成,又想到了另一個人,不僅是他,甚至在當時很多人眼中,這個人的才華都遠遠超過了王陽明。王陽明要算人才,那人家就能稱得上天才。
不過天才的命運,往往都是比較坎坷的,這個人也不例外,即使他叫唐伯虎,也不能保證他一生富貴。
天才末路,唐伯虎的悲劇收場。
對於生活在十五世紀的普通中國人來說,科舉既是能夠改變自身命運屈指可數的機會,又是走上不同道路的分水嶺。曾經在一個考場共同答題的人,九年或者十二年後,就會發現命運把他們的人生差距拉得好大。
王陽明和唐伯虎,這兩個武宗時代最有才華的七零後,在十五世紀的最後一年(1499),共同在北京參加了會試。本來至少能進前十、得會元也絲毫不讓人奇怪的唐伯虎,有些不走運也不明智地卷入了舞弊案,受到了終生不得為官的處分;而考試能力不如唐伯虎的王陽明,卻取得了二甲第七名的成績,得以開始自己的公務員生涯。
歲月荏苒。二十年時間一晃而過。當初兩個才華橫溢、誌向遠大的青年,現在都成了滿頭白發,滿臉皺紋的中年人,都不可避免地向著他們的歸宿——死亡穩步前進。
不過二十年間,兩個人的社會地位卻發生了根本變化。王陽明是正三品的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唐伯虎還是平民一個,甚至都成了光棍一條。和梵高一樣,他的那些堪稱巧奪天工的畫作,等到死後很多年才能賣出高價,而在他活著的時候,隻能是活得很慘。
不過,再寂寞的山穀裏,野百合也會有春天。唐伯虎突然接到了南昌寧王派人送來的親筆信,邀請他去王府作客。
一個是敞開大門,廣招賢才來造反的寧王,一個是報國無門,寫字做畫難糊口的唐伯虎,他們彼此都有強烈的需求。因此寧王府的邀請函一來,唐伯虎馬上就收拾行李,從蘇州坐船來到了南昌。
朱宸濠非常重視唐伯虎的南昌之行,派了自己的心腹李士實和劉養正出城迎接,隨後,在府內置辦了豐盛的酒席,款待這位世間屈指可數的大才子。
可惜,唐伯虎已經不是當年那個能夠指點江山、文韜武略信手撚來的年輕人了。二十年間,無數才華不如他,眼光不如他,心機不如他的同輩,隻因為中了科舉,隻因為當了官,就走上了和他完全不同的道路。混得差的,早就成了五品知府,混得好的,都已經入閣當大學士了。可他唐伯虎,空有一身才華,空有一腔報國之誌,已經跟不上這個時代的步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