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寧王謀反有預謀(1 / 3)

仇恨的種子,早就埋藏許久。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幾次請辭沒有被批準的王陽明,又接到了兵部的新任務:福州三衛軍人進貴等脅眾叛亂,責王守仁去福建平叛。看來,王瓊真把王陽明當成朝廷的一塊磚了,哪裏需要往哪裏搬。

不過,這塊磚也有自己的個性,不是那麼隨你擺布的。

六月初九,王陽明乘船從贛州出發,不過他沒有馬上去福建,而是沿贛江北上,前往江西首府南昌。他要趕在十三日參加寧王朱宸濠的壽宴。如果一切正常的話,他將會在十二日晚上到達南昌,第二天準時去赴宴。

但是,原來的安排,卻因為手下人的小小失誤,而發生了重大變化。

船行到吉安,王陽明問起左副都禦史官印,龍光說自己給丟在了贛州,可把王陽明氣壞了,他們計劃從南昌直接去福建,不會返回贛州,沒有官印怎麼幹活。王陽明就在吉安停留了兩天,讓這個粗心的下屬坐小船快速回去取。如此一來,行程就肯定耽誤了。十二號那天晚上,他人還在船上。王陽明又沒有手機,無法向遠在南昌的寧王道歉,解釋自己來不了的原因。

緊趕慢趕,六月十四日傍晚他們總算來到了豐城。這裏距南昌隻有一百二十裏。知縣顧佖久仰王陽明的大名,專程過來迎接。王陽明一看顧佖的神色很凝重,本能地猜想,肯定是有大事出來了。

果然,顧佖屏退了左右,向王陽明講述了剛剛在南昌發生的一切。

聽著聽著,王陽明的眼淚就止不住地流了下來。他沒有想到的是,短短的一天之內,就能發生這麼大的變故;短短一天之內,就有這麼多忠義之臣為國家捐軀;短短一天之內,這個國家就遭遇到了重大危機。

寧王朱宸濠造反了!而且就在今天上午,到寧王府答謝的江西巡撫孫燧和布政司參議黃弘等不少高官,都被寧王殺害。

王陽明額頭上冷汗直流。他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他很清楚,凶手最想殺的其實不是別人,正是他王陽明。有時候,壞事也能變成好事,隨從的大意,反而救了他一條命。老天留下他這條命,一定是為了讓他拯救南昌子民,而不是置身事外,躲到一邊。

寧王朱宸濠生於憲宗成化十四年(1478),比王陽明小六歲,比其曾祖父,第一代寧王朱權小了整整一百歲。按輩分來說,朱宸濠比朱厚照高兩輩,當今皇帝是他的侄孫。當然,年齡多大並不重要,輩分多高也沒關係,朱宸濠在侄孫朱厚照麵前,一樣得裝孫子,一直在裝孫子,而且裝得嚴肅認真。

朱權出生於洪武十一年(1378),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比四哥朱棣小了十八歲,在那個年代,這就是一代人的差距。朱棣的長子朱高熾,就是後來的明仁宗,也生於這一年。

十三歲時,朱權就被封為寧王,第二年就藩大寧(內蒙古赤峰),據史書記載:“帶甲八萬,革車六千。”他還掌管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騎兵,這是全部由蒙古騎兵組成的精銳部隊,其曆史地位就相當於今天美國的101空降師。朱權年紀輕輕,就掌握了這樣豪華的軍事力量,自然也有點飄飄然了。

史書上說:燕王善戰,寧王善謀。但這恐怕不符合事實。因為翻遍《明史》,也找不出朱權用智謀贏得戰爭的案例。反倒是他四哥朱棣不費吹灰之力,就成功地脅迫朱權和他一起去靖難(其實更準確地說,是綁架了朱權,控製了他的軍隊),並且開出了一張天底下最有誘惑力的支票:

事成之後,中分天下,裂土而置,均稱天子!

朱權始終無所作為,隻能消極抵抗、半推半就,被四哥牽著鼻子走。朱權要和朱棣鬥心眼,肯定沒有什麼好果子吃。公平地說,朱權這個文藝青年,既不善謀也不善斷,倒是善於上當。

朱棣用三年的時間占領南京城,推翻了侄子朱允炆的統治,成為大明第三任皇帝,並改次年年號為永樂。在他奪取天下的過程中,朵顏三衛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多次重大戰役中,蒙古騎兵對漢軍步軍取得了壓倒性勝利。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報了蒙古人當年被朱元璋趕出中原的舊仇。

朱棣給朱權開了一張無比誘人的支票,但根本沒有兌現的意思。不過,朱棣能奪取天下,肯定不是靠他的信用,恰恰相反,他從來都是翻臉比翻書還快,而且從來沒有什麼心理負擔。

朱棣起兵的一個重要理由,是大侄子朱允炆有違祖製的削藩政策。等到占領南京,坐上奉天殿之後,朱棣的第一項工作不是別的,恰恰就是削藩。他搖身一變,反倒成了朱允炆政治遺囑的忠實執行人,曆史在這裏顯得很荒唐。

而削的第一個藩王,正是他的好兄弟朱權。

朱權當然也不是那種沒有眼色的笨蛋,“中分天下”之類的客氣話,他從來不願也不敢當真。天下能不能中分不好說,自己的腦袋和身體會不會中分,不過是四哥的一句話而已。朱權主動交出了兵權,表示不想回生態環境糟糕的北方吃沙子了,有意在江南繁華地帶挑個好地方,這要求不過分吧。

朱權提出去蘇州,朱棣很痛快地——拒絕了他的要求。朱權沒法,又提出去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都是宜居城市。但沒想到的是,朱棣還是不批準。

最後,朱權心灰意冷,不得不接受組織安排,舉家遷到南昌。南昌雖是江西布政使司所在地,可與蘇杭相比,差得太遠了。

這一年,朱權隻有二十四歲,但政治生命已經被判了死刑。他的後半輩子,幾乎就隻能被軟禁在南昌,混吃等死了。表麵看起來相當風光,不過是個高級囚徒而已。心高氣傲的朱權,對朱棣的安排很不服氣,但他也沒朱棣的膽量與能力,不敢把朱棣做的事情再演一遍,隻有把仇恨深深埋藏在心底。

對於朝廷的不滿,朱權當然也不敢講給孩子們聽。但誰都不是傻子,他那憂鬱的眼神和無奈的舉止,已經說明了一切問題。朱權用不著不加掩飾地告訴他的子孫後代:“小兔崽子們都給我記好了啊,是朱棣這個王八蛋毀了我的一生,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替我報仇。”

朱宸濠已經是第四代寧王了。仇恨的種子在南昌埋藏了一百多年,終於有一天破土而出,野蠻生長。

說起朱宸濠的出身,那也是很有傳奇色彩。據說他的母親馮針兒,不過是南昌城的一個妓女,他的父親朱覲鈞,是一個喜歡不斷挑戰自我,不斷追求新鮮的年輕人,對於府內那些按傳統價值觀培養起來的王妃們,漸漸產生了審美疲勞,認為真正的激情,可能迸發於半山腰的亭子裏,可能製造於小樹林中的空地上,可能形成於鄱陽湖的漁船裏,但一定不可能出現在王府,出現在這些裝腔作勢的大家閨秀身上。

於是,我們的好寧王朱覲鈞就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普通人家的公子,活躍在南昌的花街柳巷。他的英俊相貌,讓無數小姐印象深刻,他的溫柔體貼,讓很多姑娘產生幻覺,而他的出手大方,又使他成為全南昌媽咪的最愛。

不過,朱覲鈞自從與名妓馮針兒金風玉露一相逢之後,突然發現自己過去那些年白活了,隨處風流也不應該是王爺的作風。他就把馮針兒秘密接進宮中,立為嬪妃。兩個人無比恩愛,生活非常幸福。不久之後,馮娘娘就有喜了。

這一天,朱覲鈞正在家休息,突然看到一條大蟒蛇,長十餘丈,腰比寧王府的柱子還粗,闖入宮中,見人就吞,一口一個。片刻之間,無數的宮女太監都住進了它的肚子。朱覲鈞東躲西藏,卻不小心跑到了蟒蛇麵前,它張開血盆大口,對著朱覲鈞咬去……

朱覲鈞慘叫一聲,這才發現自己做了一個夢,正驚魂未定之時,侍女來報,娘娘生了一個大胖小子。朱覲鈞想起這個夢就煩心,不顧馮娘娘的苦苦哀求,下令把嬰兒送出宮,讓一個叫秦榮的伶人收養。

小孩子在三線藝人秦榮家長大,受環境的影響,不僅能歌善舞,還精通詩史,多才多藝。長得也是一表人才,風度翩翩。走到哪裏,當老爹的都恨不得把女兒立馬嫁給他,當老公的都恨不得把妻子立馬藏起來。但朱覲鈞就是不喜歡自己的親骨肉,死活不願意把他接進王府。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覲鈞的嫡子不幸早逝,王位總得有繼承人吧。朱覲鈞死後兩年,妓女的兒子朱宸濠幸運地接了班,當上了第四代寧王。這一年是弘治十二年(1499),正是王陽明和孫燧考中進士的同一年。

十年如一日,朱宸濠的準備動作。

要說朱宸濠一當上寧王就想造反,那恐怕與事實不符。孝宗統治時期,大明王朝在一幫能臣的管理下,經濟社會各方麵都發展得很平穩,社會安定,要說造反,還真難找到太多人響應。可惜,孝宗三十六歲就死了,兒子武宗太沒有皇帝樣。

是朱厚照的胡作非為,讓朱宸濠看到了奪取天下當皇帝的巨大誘惑;是朱厚照的不得人心,讓朱宸濠看到了起兵造反的成功把握;而安化王朱寘鐇之前不成功的反叛,也讓朱宸濠看到了大明中央政權存在的嚴重問題。

皇帝朱厚照缺少心機,也沒有治國能力,還自我感覺良好。朱宸濠自然有理由相信,他會比朱厚照做得好,他當皇帝是為了老朱家的江山更加穩固。但他造反遇到的首要問題,就是手上沒兵,這跟開公司沒本錢一樣,搞個鬼啊。

作為藩王,本來都應該有數千人甚至近萬人的王府衛隊。但遠在英宗天順年間(1457—1454),朱宸濠的爺爺朱奠培因為得罪了皇帝,王府衛隊都被撤銷了。

朱厚照繼位之後,原來在東宮陪讀的劉瑾掌握了大權,被坊間稱為“立皇帝”。朱宸濠和劉瑾拉上了關係,一送就是二萬兩白銀。拿了錢的劉瑾假傳聖旨,恢複了寧王府護衛。這樣一來,朱宸濠就有了自己合法的子弟兵。再加上江西一帶匪患不斷。屢屢鬧事,朱宸濠以保障南昌安全為由,想方設法擴大衛隊的規模。他紮根南昌,放眼全國,苦心經營,希望能闖出一片天來。當然,想要達到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的規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可惜人倒黴的時候,躺著跌倒都能摔斷鼻梁。正德五年(1510)秋,劉瑾被楊一清、張永等人用計除掉,按說這和朱宸濠沒多大關係。可隨後不久,兵部換了尚書,寧王府護衛再次被取消。想一想自己花在劉瑾身上的銀子血本無歸,朱宸濠恨不得當時就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