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美國)(1 / 3)

傳略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Hemingway,l899—1961),美國小說家。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樹園鎮一個醫生的家庭。他的父親酷愛打獵、釣魚等戶外活動,他的母親喜愛文學,這一切都對海明威日後的生活和創作產生了不少的影響。

中學畢業後,海明威在美國西南的堪薩斯《星報》當了9個月的實習記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明威懷著要親臨戰場領略感受戰爭的熱切願望,加入美國紅十字會戰場服務隊,投身意大利戰場。大戰結束後,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軍功獎章、銀質獎章和勇敢獎章,獲得中尉軍銜。伴隨榮譽的是他身上的237處傷痕和趕不走的惡魔般的戰爭記憶。

康複後的海明威作為加拿大多倫多《星報》的記者常駐巴黎。他對創作懷著濃厚的興趣,一麵當記者,一麵寫小說。在近10年的時間裏他出版了許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陽照常升起》。《太陽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說。寫的是像海明威一樣流落在法國的一群美國年輕人。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迷失了前進的方向,戰爭給他們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傷害,他們非常空虛、苦惱和憂鬱。他們想有所作為,但戰爭使他們精神迷惘,爾虞我詐的社會又使他們非常反感,他們隻能在沉淪中度日,美國作家斯坦因由此稱他們為“迷惘的一代”。這部小說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觀的真實寫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個文學流派因而也被人稱為“迷惘的一代”。

1929年出版的海明威的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學的最好作品。小說的主人公亨利是個美國青年,他自願來到意大利戰場參戰。在負傷期間,他愛上了英籍女護士凱瑟琳。亨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時竟被誤認為是德國間諜而險些被槍斃。他隻好跳河逃跑,並決定脫離戰爭。為擺脫憲兵的追捕,亨利和凱瑟琳逃到了中立國瑞士。在那裏,他們度過了一段幸福而寧靜的生活。但不久,凱瑟琳死於難產,嬰兒也窒息而亡。亨利一個人被孤獨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絕,欲哭無淚。小說在戰爭的背景下描寫了亨利和凱瑟琳的愛情,深刻地指出了他們的幸福和愛情是被戰爭推向毀滅的深淵的。

1928年,海明威離開了巴黎,居住在美國的佛羅裏達州和古巴,過著寧靜的田園生活。他經常去狩獵、捕魚、看鬥牛。但不久,戰爭打破他寧靜的生活。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奔波於西班牙內戰前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作為記者隨軍行動,並參加了解放巴黎的戰鬥。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邏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為消滅敵人提供情報。1944年,海明威隨同美軍去歐洲采訪,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受重傷,但痊愈後仍深入敵後采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獲得一枚銅質獎章。

1940年,海明威發表了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義的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作品描寫了主人公美國青年喬頓誌願參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奉命在一支山區遊擊隊的配合下,在指定時間炸毀一座具有戰略意義的橋梁。喬頓炸毀了橋梁,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獨自狙擊敵人,等待他的是死亡。喬頓有高度的正義感和責任心,他因自己能為反法西斯鬥爭捐軀而感到光榮和自豪。

1952年,海明威發表了中篇小說《老人與海》。這部作品講述的是:老漁夫桑提亞哥在海上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起初,有一個叫曼諾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過了40天還沒有釣到魚,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條船上去了,因為他們認為孩子跟著老頭不會交好運。第85天,老頭兒一清早就把船劃出很遠,他出乎意料地釣到了一條比船還大的馬林魚。老頭兒和這條魚周旋了兩天,終於叉中了它。但受傷的魚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蹤,引來無數鯊魚的爭搶,老人奮力與鯊魚搏鬥,但回到海港時,馬林魚隻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盡地一頭栽倒在陸地上。孩子來看老頭兒,他認為桑提亞哥沒有被打敗。“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既是桑提亞哥的生活信念,也是海明威所要熱情讚頌的人類精神。桑提亞哥不屈服於命運,無論在怎麼艱苦卓絕的環境裏,他都憑著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大馬林魚雖然沒有保住,但他卻捍衛了“人的靈魂的尊嚴”,是精神上的強者,是“硬漢子”,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

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發表的一些短篇小說裏,海明威描寫了一些拳擊師、鬥牛士、獵人等形象,在這些下層人物身上,他塑造了一種百折不撓、堅強不屈、敢於麵對暴力和死亡的“硬漢子”性格。這種“硬漢子”形象,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說人物形象。

海明威於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是:“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中,同時也由於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

獲獎後的海明威患有多種疾病,給他身心造成極大的痛苦,沒能再創作出很有影響的作品,這使他精神抑鬱,形成了消極悲觀的情緒,終於像他的祖父和父親一樣以自殺這種方式解脫了自己。1961年7月2日,蜚聲世界文壇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整個世界都為此震驚,美國人民更是悲悼這位美國重要作家的隕落。

“人可以被毀滅,但絕不能被打敗”——海明威自殺之謎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是蜚聲世界文壇的美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曾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稱。然而,為什麼這樣一位令人羨慕的作家卻用獵槍結束了自己62歲的生命?

海明威受父親影響,從小就喜歡打獵。在他的作品《非洲的青山》中,他極力描寫獵槍帶來的快感。海明威的父親也死於自殺。他曾詛咒過父親的懦弱,但後來他又認為父親的死很壯烈。

1930年底,海明威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自殺是對緊張而艱苦的寫作生活的一種逃避。在他的作品《有的和沒有的》中,他認為獵槍能夠解決所有心理、道德、醫學以及經濟難題,隻需要指尖輕輕移動,就能走出無法忍受的境地。

1952年,海明威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引起轟動,創下了48小時賣出500多萬本的銷售記錄。這是他最巔峰的作品,也是他最後一部有影響力的作品。此後,海明威受盡了皮膚病、肝炎、腎炎、高血壓、抑鬱症等疾病的折磨。身體每況愈下。但海明威並沒有因此停止對藝術的追求,在他最後幾年裏,未能再寫出震驚的作品成為他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進一步加劇了他的病情。

當年海明威在獲獎演說中曾這樣敘述自己的心情:“如果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必須麵對永恒,否則每天都會走下坡路。對於一個真正的作家來說,每寫完一本書隻是標誌著他要寫出更高水平的書的開始。”

他在寫後期的自傳性作品《流動的聖餐》時,一度陷入僵局,以致他不得不通過電療來刺激自己,這種方法使他的記憶出現衰竭。在麵對困境的態度上,海明威體現了“桑提亞哥”的精神——“人可以被毀滅,但絕不能被打敗”。但“硬漢”海明威終究有他軟弱的一麵,對他而言,無法寫出好作品,就意味著自己被打敗了。所以,在被打敗前,他用獵槍毀滅了自己。他曾在日記中寫道:“死在幸福之前最光榮。”

海明威去世前一天,在給他的漁民老友富恩特斯的信中說:人生最大的滿足不是對自己地位、收入、愛情、婚姻、家庭生活的滿足,而是對自己的滿足。

軼事

站著寫

海明威寫作時,有一個常人所沒有的習慣,這就是站著。他說:“我站著寫,而且用一隻腳站著。我采取這種姿勢,使我處於一種緊張狀態,迫使我盡可能簡短地表達我的思想。”有人問他:“您簡潔風格的秘訣在哪裏?”他就簡單地回答說:“站著寫!”

七支鉛筆

海明威每天早晨6點半,便聚精會神地站著寫作,一直寫到中午12點半,通常一次寫作不超過6小時,偶爾延長兩小時。他喜歡用鉛筆寫作,因為這樣便於修改。有人說他寫作時一天用了20支鉛筆。他說沒這麼多,寫得最順手時一天隻用了7支鉛筆。

改到最後一分鍾

海明威寫作態度極其嚴肅,十分重視作品的修改。他每天開始寫作時,先把前一天寫的讀一遍,寫到哪裏就改到哪裏。全書寫完後又從頭到尾改一遍;草稿請人家打字謄清後又改一遍;最後清樣出來再改一遍。他認為這樣三次大修改是寫好一本書的必要條件。他的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初稿寫了6個月,修改又花了5個月,清樣出來後還在改,最後一頁一共改了39次才滿意。《喪鍾為誰而鳴》的創作花了17個月,脫稿後天天都在修改,清樣出來後,他連續修改了96個小時,沒有離開房間。

情事海明威一生經曆了四次婚姻,感情生活動蕩而痛苦。這導致了他對女性的兩極態度,他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往往缺乏現實感。他的私生活極為放蕩不羈,一生風流韻事不斷,有過四次婚姻的他與眾多女性傳出過緋聞,並被數名女友斥為“始亂終棄的負心人”。然而,在這位情感浪子的一生中,唯獨對好萊塢女星瑪琳·黛德麗始終保持著純潔如一的愛,與她有過一段長達三十年的柏拉圖之戀。

1934年,黛德麗和海明威在法國的一艘豪華遊船上一見鍾情。當時,海明威剛結束東非旅行,途經巴黎準備回到美國的暗礁島,而黛德麗則完成了最後一次德國之旅,準備返回好萊塢。從此,兩人開始通信。海明威曾向朋友透露:“當黛德麗浮在水麵,遊向那些追逐著她的目光時,我卻沉沒水底。”而黛德麗在給海明威的信中寫道,“我想是告訴你我一直在思念你的時候了。我一遍遍讀你的信,把你的照片放在我的臥室裏,常常無助地看著它。”這段愛情非常純粹,非常柏拉圖,連他們自己都相信會有故事,但始終卻什麼都沒有發生。

評譽約翰·肯尼迪總統說:“幾乎沒有哪個美國人比歐內斯特·海明威對美國人民的感情和態度產生過更大的影響。”他稱海明威為“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胡安·貝爾蒙德,這位西班牙最傑出的鬥牛士,在聽到“歐內斯特剛剛自殺了”這個“晴天霹靂”時,隻是慢慢但很清晰地吐出了三個字“幹得好!”之後,他也用同樣的方式了結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