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毛(中國·當代)(1 / 3)

傳略三毛(1943—1991),原名陳平,浙江定海人,中國台灣著名女作家。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筆名,從三毛的《鬧學記》序中隻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個易經的卦。但又是什麼玄機,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說過:起初起此名,是因為這個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個原因就是說自己寫的東西很一般,隻值三毛錢。

三毛5歲半時就在看《紅樓夢》。初中時期幾乎看遍了市麵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學,由父母親悉心教導,在詩詞古文、英文方麵,打下堅實的基礎。並先後跟隨顧福生、邵幼軒兩位畫家習畫。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均先生的特許,到該校哲學係當旁聽生,課業成績優異。

1967年再次休學,隻身遠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間,前後就讀西班牙馬德裏大學、德國哥德書院,在美國伊諾大學法學圖書館工作。在歐美期間,為賺取生活費用,當過導遊、商店模特兒、圖書館管理員;以勞動所得遊曆過東德、波蘭、南斯拉夫、捷克、丹麥等許多國家,對她的人生經驗和語文進修上有很大助益。

回台灣從事教學工作兩年後又遠涉重洋奔赴撒哈拉沙漠。在那裏與西班牙潛水師荷西結婚,婚後定居撒哈拉沙漠迦納利島,並以當地的生活為背景,寫出一連串膾炙人口的作品。6年後荷西在業餘捕魚中遇難。

1981年回台後,曾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1989後4月首次回大陸家鄉,發現自己的作品在大陸也擁有許多的讀者。並專程拜訪以漫畫《三毛流浪記》馳名的張樂平先生,了卻夙願。

1990年從事劇本寫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劇本,也是她最後一部作品《滾滾紅塵》。

1991年1月4日因厭世自殺,享年48歲。

主要作品有:文集《傾城》、《溫柔的夜》、《哭泣的駱駝》、《夢裏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來》、《撒哈拉的故事》、《送你一匹馬》、《背影》、《我的寶貝》、《鬧學記》、《萬水千山走遍》、《稻草人手記》、《隨想》、《談心》、《我的快樂天堂》、《高原的百合花》、《親愛的三毛》、《我的靈魂騎在紙背上——三毛的書信劄與私相簿》和劇本《滾滾紅塵》

告別滾滾紅塵——三毛之死1991年1月4日早晨7點鍾,台北市士林區榮民總醫院醫護早班查房,發現三毛不在病床上,醫護人員查看房內浴廁,看見三毛的身子半懸在馬桶上方,已氣絕身亡。

經醫院方麵報警,士林警察分局人員立即到場搜證,並將三毛遺體抬到房間內,報請檢察官勘驗。10時10分,檢察官羅榮幹與法醫劉象縉到場勘驗時,三毛身上穿著病號服,血液已沉於四肢,呈灰黑色,頸部勒痕相當深,顯然於醫護人員發現之前,已死亡多時。法醫推斷三毛吊頸時間是淩晨2時。在台灣,對於死者死因的確認,須由司法係統的檢察官與專業的法醫人員共同在現場查驗。檢警雙方勘驗發現:三毛是以一條肉色的絲襪,綁掛在浴廁馬桶上方一個醫院專門讓病人掛點滴注射液的鐵鉤上,再將絲襪套在頸部的。檢警人員認為,三毛自盡的浴廁內,設有馬桶扶手,三毛隻要有一點點的求生意念,就可立即扶住扶手,保住性命。

檢察官為了解其死因,詢問榮總的醫護人員與三毛的父親。醫護人員說,三毛在前一天晚上特別交代護士,她半夜不容易入睡,希望醫護人員沒事不要去病房吵她。檢警人員是在勘驗三毛遺體時,才發現報驗單上的“陳平”就是作家三毛。

時年79歲的父親陳嗣慶律師,在當日接受了《聯合報》記者的訪問:

“您覺得了解她心中所想的嗎?”“在您心中,她到底是怎樣的人?”

陳老先生這天在哀痛逾恒當中的談話,顯現了他高尚的文化教養:“雖然三毛距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海明威等世界等級的作家還有一大段距離,但我隱約預感,三毛也會走像他們一樣的路,我嘴裏雖未說出,但心中陰影一直存在。”

“我揣測,她自己也許覺得她人生這條路已走得差不多了吧。”“我很難形容我的女兒,我想她一直感到很寂寞吧。”

第二天,陳嗣慶到台北南京東路三毛居住的閣樓小木屋裏流連了一個下午,沒有找到遺書,倒是發現三毛早把家裏整理得一塵不染,小到馬桶蓋旁的垃圾桶、浴缸和地磚的接縫,一絲不苟。

三毛住進榮總醫院數天前才精心購置的新沙發,擱在頂樓,屋內設置有如世外桃源,擺設著她到世界各地旅行時所獲的寶貝紀念物。頂樓的木桌上擱著一本《泰山石峪金剛經全本》,三毛的姐姐陳田心說,三毛近來常讀佛經禪書。

三毛母親繆進蘭在1月5日刊於聯合報的《哭愛女三毛》中,承認三毛長年來有厭世的心理困擾:“荷西過世後這些年,三毛常與我提到她想死的事,要我答應她,她說隻要我答應,她就可以快快樂樂地死去。我們為人父母,怎能答應孩子做如此的傻事,所以每次都讓她不要胡思亂想。最近她又對我提起預備結束生命的事,她說:‘我的一生,到處都走遍了,大陸也去過了,該做的事都做過了,我已沒有什麼路好走了。我覺得好累。’”

三毛因子宮內膜肥厚入院治療。1月2日,她對母親說:“醫院裏有很多小孩在她床邊跳來跳去,有的已長出翅膀來。”母親認為三毛又在說胡話,就半開玩笑地說:“你不要理他們就是了。”據繆進蘭描述,這次是一個簡單的手術,2日晚上進行了10分鍾就完成了。三毛的身體沒有大的毛病,不過還是用了全身的麻醉,醒來以後,三毛說有一位心理醫師與她有約,因為她覺得很煩躁,想與這位醫師談一談,不過她剛開過刀,樣子十分狼狽,就要母親替她梳洗。

這位心理醫師未依約前來,三毛吃了母親帶來的食物,用餐過後,祥和地告訴父母親,她已經好了,請他們回家。接近11點,三毛打了通電話給母親,說的是有關治療的事,繆進蘭安慰、開導三毛,三毛起初與母親對話還算平和,“隻是,忽然間她那頭就咕嚕咕嚕說了些話,比較大聲又急,我也聽不清。”三毛睡了以後,陳媽媽還是不放心,淩晨1點鍾打電話給一位在榮總的好友,托他去看看三毛,這位朋友還安慰她:晚上稍早煎了牛排、做了鹵蛋送去給三毛,三毛看來談笑風生,還好好的。

陳媽媽在三毛過世後,想起最後的電話裏,三毛對母親說:“醫院裏床邊的那些小孩又來了!”母親隻好哄她說:“也許小天使來守護你了。”

三毛當時笑了一聲。那一聲,做母親的,事後想起來:“好淒涼!”

關於葬禮,三毛生前曾對母親說,她覺得火葬比較幹淨,她最喜歡黃玫瑰,她不喜歡鋪張。繆進蘭選了她平日在家最喜歡的衣服,綴上黃玫瑰,將她送往另一個遠方的“國度”。

建築設計師登琨豔在三毛走後,恍然大悟般地說,三毛曾要他設計葬禮,想來早有此一心意?

毛編寫了《滾滾紅塵》劇本,電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獨有她沒有獲得“最佳編劇”,電影頒獎之後,三毛孤獨地在醫院自殺。她的朋友劉俠於哀痛中指出:三毛之死,並非學習的典範。

影星林青霞從認識三毛開始,就有一種直覺:要多跟她在一起,多感受她的快樂。三毛過世前,才從香港回來不久,她送了一套衣服給林青霞,然後又將兒時她母親送給她伴隨她多年的首飾和玩具交給林青霞,要其代為保存,理由是她將去歐洲長期旅行。事後看來,三毛的交代是有所暗示的。

作家瓊瑤與三毛成為好友有二十多年。三毛的自殺,使瓊瑤非常震驚、悲傷。瓊瑤常常在深夜傾聽三毛訴說人生的無奈與痛苦,很能理解三毛的孤獨感。瓊瑤認為,三毛的自殺與其疾病無關,更多的是內心深處的寂寞和絕望,寫完《滾滾紅塵》之後的三毛頓失寄托,人生已無所追求了。

在三毛過世十周年的紀念會上,瓊瑤夫婿、著名的出版家平鑫濤說:1979年荷西過世後,三毛一直有自殺的想法,瓊瑤曾花了七小時說服她不要自殺。時至今日,三毛為何走向絕路,還像一個謎題一樣。

嗜好三毛喜歡收藏,每到一地,都要買一些小東西帶回來,後來,她把這些收藏品拍成照片,寫成了一本書——《我的寶貝》。

有一次,三毛約同伴到台北、台南鄉間覓寶,在美濃買到了20多個精美的碗碟,不禁十分興奮,深更半夜又獨自外出散步。在一條水溝旁看見一條黑狗在碗中舔食,三毛開始隻是有趣地看這個情景,忽然眼前一亮,她被那個狗碗吸引了,經驗告訴她,這是有一定年代的“老貨”。此時,路上空無一人,三毛決定留下幾個錢,拿走這個碗。可轉念一想不妥,放在路邊的錢會被別人拾走。她匆忙趕到鎮上,找到一家雖已打烊但尚未關門的雜貨店,買了一個價錢最高的大海碗。待她趕回水溝旁,大黑狗早已不知去向,碗裏的狗食也被舔得精光,三毛忙用新碗換取了狗食碗,匆匆趕回旅館將狗食碗洗淨,在燈下仔細欣賞,青釉閃光的瓷碗上還有“冰裂紋”縱橫交錯。她急忙喚醒兩位藏友起床共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