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它基礎科學相比,心理學確實不成熟。無論科研資源的爭奪,還是從業者的社會聲望都處於劣勢。但也正因為這樣,心理學又是一門擁有巨大潛力的學科。這個潛力來自一個不大為人熟知的規律:科學研究的邊際效用遞減率。
我第一次接觸這個規律,是通過《科學美國人》記者約翰霍根的一本書。那本書名叫《科學的終結》。作者采訪了幾十位當今各門科學的頂尖人物後在書中宣稱,科學事業快要結束了,偉大發現都已經由前輩完成,今天的科學工作者隻能去查缺補漏。
這種觀點並不新鮮,十九世紀末就有人提出過,並在二十世紀科技大發展的現實麵前粉碎。然而,霍根為科學終結理論找到了新理由:既然任何科學發現隻能作一次,所以,容易得到的發現,最基礎也最重要的發現,前輩們都完成了。現在我們即使比前輩們投入許多倍的人力物力,也不見得能收獲同樣偉大的發現。套用經濟學的一個規律邊際效用遞減了。
這種例子俯拾皆是:哥倫布發現美洲,成為人類曆史上劃時代的壯舉。現在有衛星在天際巡視,地球上連再發現一個荒島的可能都沒有(所以彼得傑克遜隻好把新版《金剛》的背景重歸於三十年代)。
阿蒙森、斯科特當年賭命般地奔向南極點,現在那裏有美國的一個科考站,幾十號工作人員常住那裏,公眾對他們的名字毫無興趣。
伽利略自己打造出小望遠鏡,靠它揭開了天文觀測的新篇章。現在美國人把哈佛望遠鏡發射上天,中國人在貴陽打造直徑六百米的巨型望遠鏡,但能不能獲得比加利略更偉大的發現還不得而知。
牛頓如果活到今天,高考物理試卷未必及格。法拉弟電磁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哪條都夠他一嗆。但牛頓是永遠的大師,今天物理學專業的學生即使智力再高,恐怕也無法贏得同樣的榮譽。
化學元素如果被一個化學家發現,後人隻能談如何製取。元素周期表停在107號已經不知多少年。再新的元素隻能去回旋加速器中尋找。而那種機器開動一次,所耗電力相當於一座小城市!
然而,無論是約翰霍根,還是他這個理論的反駁者,都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科學雖然分許多科,同時又是一個整體。不同時代裏,人、財、物可以從一個學科流向另一個學科的。就拿中學生這個龐大的科學後備軍來說吧,每代中學生選擇大學裏的什麼專業,總要考慮當時哪個專業比較熱門,比較容易出成果,或者有就業前途。而就基礎科學而言,研究對象越是複雜,空白點越多,也就越有前途。或許天文、物理、化學取得重大發現不那麼容易了,但自生物學往上。科學還有許多空白點等待填補。
甚至可以總結這麼一個規律:一門學科的成熟程度,與在那裏作出重大發現的可能性成反比!
心理學尤其如此!它不僅僅是有許多空白點,根本就連基礎都沒打好。它為人詬病之處,也正是它巨大潛力存在之處。二三十年內,你在物理學中取得重大成果的機率,肯定比心理學小得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