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之作代前言(2 / 2)

市儈哪裏都有。因為有這些市儈陪襯,潘老這樣的人才顯得更脫俗。

(二)

現在流行致敬之作,我把下麵這本書命名為《心靈簡劄》,便是向潘老先生致敬,感謝他的書領我入門,引導我思考了許多問題,更感謝他教我懂得什麼才叫科學工作者。

與潘老前輩那部自我表達性質的作品稍有不同,《心靈簡劄》有自己明確的讀者對象非專業的,社會上的心理學愛好者。隻要有中學的知識水平,外加一份對心理學的愛好,完全可以讀懂這本書。我經常和各地的心理學愛好者接觸,回答他們所關心的問題。這本書的許多內容直接來自這類問答的記錄。其中有的小專題,比如從哪學?到哪去?、從外行到內行這些篇章,更是直接針對心理學愛好者寫的。

甚至,筆者在寫作本書時,也和企業作產品測試一樣,將初稿傳給心理學愛好者,征求他們的意見:這些內容你是否有興趣?我寫的是否通俗易懂?你還想了解什麼內容?這樣更保證了本書的針對性。

和《心理學簡劄》一樣,本書由許多篇短文組成。基本上每篇都可以單獨閱讀。你可以一口氣把它讀完,也可以花幾分鍾讀一篇。然後作自己的事。一些篇章後麵都有一個小練習,幫助你體會該節的內容。

不過,雖然並沒有完整的體係,但筆者將這些論題歸了類,每章大體上圍繞著一個主題展開。全書十五章,從學科概況、經各科知識,一直談到具體應用。基本覆蓋了公眾所關心的心理學問題。

2008年是潘菽先生去世二十周年。他的故去之影響,遠的不如黃家駒,近的不如傅彪。屆時肯定不會有幾個人知道這個忌日。沒有關係,隻要心理學界的徒子徒孫知道這一天就行了:一位把畢生獻給心理學事業的前輩在那一年燃盡了生命的蠟燭。

小練習:

有位心理學愛好者給我開了一堆書單,說他讀過十幾本心理學著作,然後問我,他現在算是達到了哪種水平。我回答說,你提到的這些書,每本都印了數千到數萬冊,大家都可以讀得到。光看這個書單,我無法判斷你對心理學理解到了什麼程度。但如果你把自己的閱讀體會寫下來,我倒是可以評價一下。

潘菽老師寫《心理學簡劄》,既是科學思考,也是學習方法。大家不妨學學他,每個人都寫自己的《心理學簡劄》。不要寫很多,要等到有真情實感時再寫。一本你自己的《心理學簡劄》,可以記錄你在學習這門學科時的心路曆程。

另外,如果你想進一步從事心理學工作的話,語言表達能力也必不可少。這是一個高度依賴語言能力的學科,口才要出眾,筆下也要流暢自然。舉凡心理學大師,往往同時也是著作家。即使你不準備成為大師,至少也要能說擅寫,才能應付需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