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之作代前言(1 / 2)

111您有什麼好看的書想要和書友們一起分享呢?可以試試上傳一個吧,注意要txt喔,上傳優秀書籍會獎勵不少積分的111

(一)

1986年,我考入天津師範大學教育係,就讀學校教育專業,心理學和教育學一起並列為本係的兩大專業課。那時候,同學們中間流行著一本書,既不是通俗小說,也不是純粹的專業書。書名叫《心理學簡劄》,作者為當時中國心理學會會長潘菽。那本書發行到28000冊。在今天,如果哪位商業作家寫的類型小說發行到這個數量,就得念阿彌陀佛了。

潘菽是受過五四洗禮的學子。大學畢業後他遠渡重洋,到美國求學。先後就讀於加州大學和印弟安那大學,最後在芝加哥大學拿下心理學博士學位。在美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心理學中行為派和機能派展開的論戰。還有其它五花八門各流派之間的爭論,曾立下誓言要為提高心理學的科學性而獻出自己一生的力量。_米_花_在_線_書_庫_h

不過,回國以後,由於社會大環境一直動蕩,潘菽雖然組織過一些專業研究,出版了幾部專著,至少他自己認為在學術上並無作為。

1963年,一場心肌梗塞讓潘老暫時脫離工作崗位,躺倒在病床上,這反而給了他一個遠離喧嘩,個人獨處的機會,方便他整理自己的思路。於是,潘菽陸續把自己多年來對心理學的思考寫在筆記本,或者便簽上。這一寫便不能罷手。文革當中,即使被批鬥的時候,潘老如果來了靈感,返回牛棚後也會照寫不誤。

最後,這些散碎文章竟然積累到六十多萬字!

由於潘老根本不是為出版而寫作,這些文字讀起來流暢自然,直截了當,想到哪兒說到哪兒。潘老在簡劄中評點學派,藏否人物,甚至遠遠超過心理學範圍之外,去談文化,談哲學,讀起來生動過癮。

就文體而言,它們既不是學術論文,不受論文規範的約束,也不是用來宣傳心理學的科普讀物。總之,它是一個專業學者思想感情的真實流露:他熱愛心理學,他在文字中講他的所愛。

也正是因為這種文字風格,《心理學簡劄》比任何一本指定的教材更為初學者所喜愛。我從未見過潘老,甚至沒見過照片,但因為讀了這本書,我把他當成一位心理學的入門老師。

人要比較才能分高下,我對潘老師的敬仰,也便是對那些平庸、苟且,甚至有些無懶的心理學工作者的反感。比如當時天津有一位心理學家,正經八百的教授。此君文革剛結束就出版了一本《社會心理學》,內容嚴謹,資料充實。我等後輩買來讀後均受益菲淺。事後得知,這位先生是把一本西方心理學譯作直接署上自己的大名作為成果。方舟子那時還小,如果已經出道的話,斷然不會饒了他。

畢業後不久,我在天津人才學會年會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遇到這位高人。此君當時在辦一份通俗心理學雜誌。我剛畢恭畢敬地喊了一聲X教授!。他就立刻打斷我說:你是某縣來的吧?在你們縣幫我推銷這個雜誌,給你提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