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2 淡泊名利才能銳意進取
金庸是一名成功的報人、社會評論家和著名的武俠小說作家,香港最高榮銜“大紫荊勳章”獲得者,華人作家首富,劍橋大學“榮譽博士”。但是,他並沒有沉浸在這些榮譽之中,沒有眷戀已有的光環,而是忘記了過去的榮耀,銳意進取,永不停止。可見,淡泊名利,淡漠虛榮,是人生最清醒的選擇,是一種人生睿智。所謂“弱水三千,隻取一瓢飲”,人的精力能力是有限的,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全能者”,隻有忘卻、淡泊、平靜,才能卸下人生的種種包袱,輕裝上陣,才能集中精力與能力於選項上力求突破,最大限度地獲得比較優勢,安心做事,盡心做事,做成事,成大事。
例3 疑是智慧之花
明朝學者陳獻章說:“學貴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學貴質疑,多疑、善疑、質疑、探疑,是獲得新知識的途徑。的確如此,如果達爾文沒有對“特創論”的懷疑,就不會有“自然選擇學說”的確立;如果哥白尼沒有對“地心說”的懷疑,也不會有“日心說”的創立;如果金庸沒有在他的博士論文中質疑正史安史之亂中的榮王之死,可能曆史就多一份錯案、假案、懸案。所以說,隻有“疑”才能使得我們的智慧之樹開出豔麗的花,結出豐碩的果。
巴爾紮克曾說過: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毫無疑問的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所以我們要提倡“疑”,提倡“問”,通過“疑問”探索未知世界。
“求知長跑”27載,古稀之年終圓夢
素材快線
家住愚園路的離休老幹部王高林沒有想到,自己的一次選擇、27年的堅持,讓他成為複旦大學百年以來領取本科畢業證書年紀最大的人。
不久前,王高林從複旦繼續教育學院拿到了行政管理專業的自考本科畢業證書,此時,他已經77歲高齡。捧著本科證書,老人有些激動:“我今天特別高興,完成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終於成了一名大學畢業生。”王高林1933年出生於山東壽光,8歲時就當過兒童團分隊長,14歲參加解放軍,從此開始戎馬生涯。1983年10月,王高林從一零九醫院政委的職位上離休,正好50歲,聽說國家剛剛開設了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報考不限年齡、教育程度,讓他燃起了希望。他立即報名參加大專自考。可是,高校自考,隻有苦戰才可過關,沒有捷徑。於是,他就像在戰爭年代攻下一個個堅固的堡壘一樣,把一門門課程“啃”下來。從1983年到2010年,王高林的自考之路長達27年,終於圓滿完成了“求知長跑”。
多向運用≡思≡兔≡網≡
懷著對求知的渴望和永不放棄的追求,王高林一路走來,矢誌不渝,執著拚搏,付出了艱辛卻終有收獲。
一、從王高林對知識渴求的角度,適用論題:①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是人生價值的體現(最佳角度);②知識就是力量;③堅持就是勝利;④天道酬勤;⑤刻苦求學的拚搏精神。
二、從王高林的經曆的角度,適用論題:①恒心和毅力,一種自強不息的拚搏精神(最佳角度);②人的一生應該有點追求;③生命不息,戰鬥不止;④不能用過去的老眼光來看待今天的新事物;⑤把惰性轉化為一種積極追求的動力;⑥我的命運我做主;⑦心態永遠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