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地區,偏遠山區因受自然條件的限製,經濟發展受到嚴重製約,那裏的兄弟姐妹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艱苦奮鬥,自強不息,其精神感人至深。支持他們發展,讓他們享受到祖國發展的成果,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我們共有一片藍天,我們同享一個太陽,我們同為黃河之子,讓生活在偏遠地區的同胞同享祖國改革開放的成果,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更是我們“一部分先富起來” 的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金庸耄耋之年獲劍橋博士學位

素材快線

金庸是一名成功的報人、社會評論家和著名的武俠小說作家,香港最高榮銜“大紫荊勳章”獲得者,華人作家首富。2010年7月,已86歲的他又獲英國劍橋大學頒授的哲學博士學位。

因不坐享劍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的虛名,81歲的金庸決定讓自己的身份從老師倒退到學生,並請辭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毅然決定到劍橋大學攻讀貨真價實的博士學位。校方有好心者勸告他不用再讀了,因為在劍橋“榮譽博士”享有比校長更高的地位。不過金庸顯然並不甘心,他曾說自己追求的是學問而非學位。在他的《唐代盛世時期東宮太子繼承皇位製度》這一博士論文中,因正史沒提及安史之亂中的榮王之死的死因一事而質疑正史造假。他指出,榮王是被他做太子的哥哥給殺掉的,因為太子想掌握軍隊控製權,從而解決了一樁關於榮王暴亡的千年懸案。

“他本身的學識,比任何一個博士畢業生都高,他根本不需要用個學位來證明自己,難得他仍不斷追求學問”,他的這種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確實值得每個人學習。

多向運用

這則素材反映的是金庸耄耋之年獲劍橋博士學位的事件,讚揚的是“終生學習”的精神,可從以下四個角度解讀:

一、從終身學習的角度,適用論題:①活到老學到老;②求學需要孜孜不倦;③學無止境;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⑤終身學習是生存發展的一種需要(最佳角度)。

二、從學會忘記、銳意進取的角度,適用論題:①學會忘記是一種人生睿智;②成功和失敗隻代表過去,忘記過去,才可能走進新的天地;③忘記過去,才能更好地進取;⑤我們應該選擇性記憶,隻有這樣才能擁有一段輝煌的人生;⑥要學會忘記,需要自身的勇氣,也需要自身的胸懷。

三、從淡泊名利的角度,適用論題:①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②淡泊名利,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和追求;③淡泊名利是一種高尚的人生態度,也是一種寬廣的人生氣度;④要保持一顆平常心;⑤要想幸福,就要學會淡泊人生、淡泊名利、淡漠榮辱、淡忘年齡。

四、從敢於質疑的角度,適用論題:①學貴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②多疑、善疑、質疑、探疑是獲取新知識的途徑;③質疑是求索的前提;④學源於思,思源於疑;⑤質疑是邁向哲理的第一步。

論證示例

例1 終身學習是人生的一種需要

21世紀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老化加速,知識危機出現,社會變化急劇,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勞永逸地擁有足夠的知識,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需要我們終身學習。終身學習是一種需要,是自身發展和適應職業的必由之路。古代雅典著名政治家梭倫早年就贏得“雅典第一詩人”的桂冠,但他經常吟詠“活到老學到老”以自勉。金庸繼承了梭倫的這種精神,他認為不能坐享“榮譽博士”的虛名,86歲的他終獲哲學博士學位。他還說自己追求的是學問而非學位。“他本身的學識,根本不需要用個學位來證明自己,難得他仍不斷追求學問”,他的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確實值得每個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