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從社會的角度,適用論題:①精神追求比物質追求更富有意義;②自強不息、敢於挑戰自我;③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④民族的興旺,祖國的強盛,都離不開中國人的素質,而素質的提高,就在於學習。
【失誤論題】①文憑是重要的;②追求要切合實際。(解說:這則材料是對王高林求學品質的讚美,如果避重就輕,從文憑、年齡實際的角度上來尋求立意,就偏了)
論證示例
例1 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是人生價值的體現
荀子曰: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人如果不斷地學習,能提高自己,充實自己,體現人生的價值。學無止境,我們不在乎人生的目標是否遠大,而在於追求人生的過程是否精彩。因為,年齡對我們來說隻是生命的刻度,縱然美人遲暮,紅顏已逝,隻要自己不斷學習,不斷充實,生命的價值就有意義。縱使過了“知天命”,也不失錢鍾書那種“平生淡泊,獨鍾情於書”的癡迷,博覽群書,嗜書如命,讓自己的心靈充實,生活充滿快樂;過了“知天命”,要像王高林那樣與知識為伴,苦戰27年,古稀之年圓美夢,讓自己的生活豐富精彩,讓自己的人生價值更有意義!年華如水,過去的已經過去,成敗得失沒有必要追悔;未來的何去何從沒有必要杞憂,隻有好好把握現在,積極進取,活到老學到老,才能時刻保持幸福快樂的感覺,才會使自己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熱愛生活。不要把皺紋看做歲月的傷痕,它是人生的資曆;不要歎息生活的平淡,它是人生的試金石,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充實和完善自己的過程中,充滿激情地生活,每一天的辛勤耕作,會犁出自己生活的軌跡,每一天的努力播種,會孕育生活之花的芬芳,人生的廣闊天地會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例2 不能用過去的老眼光來看待今天的新事物
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知識爆炸、信息更新的年代,唯有不停地學習,吸收新知識,接受新事物,才能跟上時代的節拍,否則,將會被時代淘汰。知識是生產力,它能推動社會的發展;知識是力量,它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階梯。作為社會中的人,如果隻用過去的老眼光來看待今天的新事物,十有八九是要吃虧的。像王高林辛苦大半輩子,離休不在家裏享清福,卻在大學自考之路上奔跑27年,曆盡艱辛,終獲複旦文憑,圓了大學夢。有人會覺得他傻,折騰自己為的是什麼?我想,王高林之所以這樣做,為的是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節拍,為的是挑戰自我,讓自己的人生美麗轉身。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已進入一個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以知識充實自己,加強學習,頑強拚搏,創新生活,是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像王高林老人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還有著一顆對知識渴望的雄心,一種對學習永不放棄的精神,確實值得年輕人學習,這種“苦戰必能勝,愛拚才會贏”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體現,中國的發展需要這種精神!
例2 精神追求比物質追求更富有意義
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我們無法延長它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拓展它的寬度。追求美好,奉獻自己,在有限的生命中,為自己的人生增添一些色彩,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這是一種精神境界。巴金先生說得好:“人不隻是單靠吃米活著。” 失去了對理想的追求,就會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