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則。“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江水奔流,帶走幾多冬夏春秋;大江東去,帶不去的是那些偉人,光照千秋。“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司馬遷忍受著“最下腐刑”,毅然決然地選擇“苟生”。那時的他,需要何等的修養、怎樣的氣度,方能完成那一本沉重的大書——《史記》?然而,他的品德修養戰勝了嘲諷、鄙視,戰勝了他人亦超越了自己。“忍耐”、“忠誠”、“堅強”而又“不屈”,隻有高尚的人才擁有這樣的品質,誰又能說這些品質不是來源於內心極高的道德文明修養?英雄,不是因為武力而稱雄的人,而是因為心靈而偉大的人。正是有著這樣的道德情操,郭明義才能二十年如一日,始終做到為周圍人分擔困苦,擺脫困境。我們現在極力提倡素質教育,而社會上有些人缺乏的正是一種道德文明的基本素質。古之成大事者,無一不是德才兼備之人,而古往今來,誰又能以小肚雞腸、犯賤作亂之心成就一番人人讚譽的事業呢?

凡人典範感動中國

素材快線

武漢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女大學生趙小亭,利用暑期遠赴貴州貴定縣義務支教。2010年7月21日,在穿越一段崎嶇山路時,被突然滾落的山石擊中頭部,不幸當場遇難。

趙小亭的離去,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新華社、《人民日報》等數十家主流媒體在第一時間聚焦趙小亭,對她獻身誌願者事業的事跡進行了大量報道;互聯網上有上百萬人通過留言、博客對她進行追思和哀悼;趙小亭的家鄉江蘇如皋用最高禮儀迎接好女兒魂歸故裏;團中央和教育部分別追授她“全國無私奉獻優秀大學生”、“中國傑出青年誌願者”光榮稱號……趙小亭為什麼能夠感動中國,在社會上引起那麼多人關注?趙小亭現象的背後蘊藏著什麼更深的意義?

多向運用

趙小亭生前既沒有舍己救人的壯舉,也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但平凡孕育偉大,淡然彰顯崇高,她是“凡人的典範”,感動了中國。

一、從趙小亭的具體事例的角度,適用論題:①平凡寫就偉大;②生命如花,亭亭玉立;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④像向日葵一樣傳遞陽光;⑤讓生命開滿鮮花;⑥當代大學生的楷模。

二、從趙小亭的精神意義的角度,適用論題:①關愛他人,樂於奉獻;②生命的價值;③上善若水,小亭之美;④小個人,大社會;⑤折翼天使;⑥永遠播撒愛的陽光。

三、從社會的角度,適用論題:① “90後”大學生群體的精神;②人以德而立;③向陽之花,開遍天下;④給力“90後”;⑤人生·愛·非凡。

【失誤論題】①談“責任”二字;②趙小亭網絡現象;③張揚個性,實現自我價值;④貴在堅持;⑤學校要培養什麼樣的人?(解說:材料的核心是有關趙小亭的事積極意義的思考,論證相關的報道來源和學校的教育,就偏離了材料主旨)

論證示例

例1 趙小亭的時代標本意義

趙小亭不是見義勇為、舍己救人的英雄,她的離去隻是一個意外。趙小亭身上體現了最純粹的“誌願者精神”,她懷著“我要去幫幫他們”的純真願望,兩度利用暑假赴山區支教;她積極向上、腳踏實地、個性善良、樂於奉獻,這種光芒微弱但是溫暖,凸現了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精神風貌,也滿足了人們崇德向善的心理訴求和構建和諧的共同期盼。作為在校大學生中的普通一員,趙小亭的事跡向我們展現了“80後”“90後”大學生群體的精神風貌和人生選擇。她的標本意義並不僅僅在於是“這一個”,還代表了“這一群”甚至“這一代”的成長軌跡。對於“80後”“90後”大學生,社會上常常質疑他們是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一代,社會責任感缺失的一代,甚至“垮掉的一代”。但以趙小亭為代表的大學生們用實際行動告訴整個社會:雖然不同時代造就了不同個性的青年群體,但道德觀、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一脈相承,他們同樣是有信仰、有擔當的一代,他們崇德向善是社會和諧發展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