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具創意的“蛋形蝸居”沒有引發奇跡,映照的不過是北漂小夥戴海飛帶著青春烙印的一點痛。至於有些黨政幹部和公司白領也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應該是對自身境遇不滿,當然也不排除“弱勢”被泛化的情況存在,不過須警惕“弱勢心理”蔓延。
讓老百姓活得更有尊嚴,發展成果人人共享,需要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我們相信,通過政府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陽光將會普照每一個國民。
例2 努力拚搏奮鬥,成就絢爛人生
中國當代文壇巨匠巴金曾說過,奮鬥就是生活,人生隻有前進。英國傑出作家蕭伯納也曾談到過,腳跟立定以後,你必須拿你的力量和技能,自己奮鬥。社會轉型下的中國,更需要我們個人的努力與奮鬥,方能成就絢爛的人生。所謂窮人與弱勢群體,隻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通過奮鬥完全可以改變。史玉柱從中國首負到中國首富,經曆的是奮鬥的艱辛;張茵從破爛王到胡潤榜前十名,驗證的是愛拚搏才會贏;胡小燕從普通打工妹到全國人大代表,見證的是進取的精神。人生不是鋪滿玫瑰花的途徑,每天都是要奮鬥的。我們還需認識到,每個人的人生過程,需要不斷奮鬥。生活一分鍾,一秒鍾,就得要奮鬥一分一秒。赤手空拳創造新生活,吃苦是難免的。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是雄鷹,總有展翅高飛的那一天。請相信自己!
例3 彌補社會規則的缺失
在我們所見的各類新聞中,時常會見到醫生說自己弱勢,教師說自己弱勢,商人說自己弱勢……撇開矯情成分,僅從一種心理狀態來說,自認為弱勢確有他們的“道理”:扭曲的醫患關係損害了醫生的職業形象,不被信任的醫生會認為自己“弱勢”;師生關係不佳,教師不能以健康的教育方式樹立自己的權威,會覺得自己“弱勢”;商人麵臨無序的競爭,或目睹資源的被壟斷,即便生活優裕,也會自感“弱勢”……信任危機,階層隔閡,公平感的缺失,都會讓弱勢心態蔓延。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弱勢,財富的影響隻是一部分。要剔除弱勢的心態,既要讓普通人不被權勢侵犯,也要讓普通人之間不再相互傷害。總之,要讓人人活得有尊嚴,活在一個彼此信任、尊重的環境中,活在權利被多方麵保護的環境中。人們無法靠相互傷害來改變心理的弱勢,但要讓相互傷害不再發生,隻能真正解決以下問題,即如《人民日報》這則報道中所說的:“收入差距加大的被剝奪感,社會競爭中的不公平感,以及麵對權力尋租的無助感”。
教育廳長炮轟片麵追求錄取率
素材快線
在全省首次主管教育的副縣(區、市)長學習研討班的報告會上,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稱,現階段廣東省教育正呈現義務教育規模大、負擔重,高等教育落後的狀態。他狠批一些區縣拿錄取率“說事”,對於中學重獎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羅偉其則炮轟:“很功利!”他認為優秀學生可遇不可求,考上清華北大主要靠學生自身素質,並非代表班主任和校長特別努力,所以“不要總拿考上清華北大說事”。他提出獎勵優秀生不如拿來獎勵“弱勢”,例如參加比賽獲獎的職業教育學生。
多向運用
羅偉其廳長對高考錄取率和重獎高考尖子做法的炮轟,是一種令人欣喜也讓人無奈的聲音。對於這則素材,我們可以進行多角度解讀。
一、從教育主管領導的角度,適用論題:①轉變觀念:轉變從領導開始,更容易推進與落實(最佳角度);②獎勵的效益:鼓勵弱勢,帶動大家進步;③重視基礎:不要隻盯住尖子,要關注全體學生;④膽略:有遠見卓識,更要有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