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等等頻頻曝光。是執政為民,還是執政為官?共和國總理首次與來京上訪群眾進行麵對麵的交流,帶給我們諸多啟示。
例2 多聽意見,不斷進步
溫家寶強調,隻有善於傾聽群眾的呼聲,勇於麵對群眾的批評,政府工作才能更加符合人民的意願。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曆史上,齊威王善於傾聽鄒忌的意見,以至於“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唐太宗善於采納魏征的諫言,始有“貞觀之治”;假若劉邦不聽蕭何的薦舉,韓信不得拜將,何以有漢家邦國?如果趙奢不聽許曆的建議,何以能在領兵救韓中挫敗秦軍夜襲的陰謀而大敗秦兵?
封建帝王將相尚且有許多人懂得“兼聽”的重要,難道今天的我們能夠置若罔聞嗎?我們更需要聽聽別人的見解,善於傾聽群眾的意見。毛澤東同誌生前就是一位善於傾聽群眾意見的楷模。毛主席告誡我們要到群眾中去,“要作群眾的先生,先作群眾的學生”,鼓勵群眾“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教導每一個幹部對群眾的意見要“聞者足誡”,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在延安,毛主席傾聽了李銘鼎先生關於精兵簡政的建議,獲得了極好的效果。
現在有些領導幹部不善於聽取群眾意見,或是不想聽,或是不真聽,或是不全聽,隻愛聽恭維話,不愛聽逆耳言,隻能聽委婉的建議,不能聽尖銳的批評。這樣勢必挫傷群眾提意見的積極性,不利於了解和掌握群眾的真實意見和願望,不僅自己難保不糊裏糊塗辦錯事,還會影響幹群關係,貽誤黨的事業。善於聽取群眾意見,包括一些逆耳之言,就能贏得群眾的愛戴和擁護,團結帶領群眾積極推進黨的事業。可見,聽不聽群眾意見,不是個人的小事,而是事關大局的原則問題。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隻有不斷地從別人的見解中吸取合理、有益的成分,以彌補自己的不足,才能減少失誤,取得成績。(為什麼)故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是每一個有誌者必須具備的品格。
例3 尊重群眾信訪權利 ,暢通百姓上訪渠道
共和國的總理,尚能夠傾聽上訪者的訴求,說明了信訪工作的重要性!一個普通百姓,如果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他的第一願望就是期待政府組織和領導予以解決,而不是拒絕、回避、敷衍,甚至冷嘲熱諷或圍追堵截或不擇手段地壓製打擊。信息不通的危害有目共睹。為什麼有些地方黑勢力猖獗,涉黑事件如此之多?這同百姓與政府的溝通渠道不暢很有關係,同信訪部門工作作風直接相關。
總理的出現,對我們的信訪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訪問題,需要通過麵對麵交流溝通,了解情況,為真實正本,讓訴求如願,使信訪有果;暢通政府與民眾的聯係,拓寬民眾建議監督的渠道,保障群眾的合法權益。試想,我們有著信訪工作的條例製度、組織機構等體製,還能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
總理身先士卒,為信訪工作率先垂範,為今後信訪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們應以總理接待信訪人員的親民行動為契機,改進改善我們的信訪工作,認真對待群眾的信訪活動,善於傾聽民眾意見,尊重群眾信訪權利,保證上訪渠道暢通。以主張公道,伸張正義,維護法理,促進社會和諧,讓人民有個安定的生活,讓國家能有個更加光明的前途。
政協原副主席楊維駿用公車為民開道請願引爭議
素材快線
2010年12月17日,89歲高齡的雲南省政協原副主席楊維駿,用他的專車為12名失地農民代表開道,帶他們到雲南省政協反映問題。因為此事,他被網友稱為“最可愛官員”。鮮為人知的是,“公車上訪”事件後,一位雲南省政協老幹部處的領導奉命上門,就楊維駿帶領村民上訪的“問題”進行質問。他認為,楊維駿不該以省政協原副主席的身份帶上訪農民進入省政協大院,稱農民有冤屈應走正常渠道反映問題。楊維駿與其辯論了兩個小時,老人這樣回答:“退休幹部的配車難道就是用來遊山玩水的?政府給我配的車,那是人民給我的待遇,我會用它來做更多有益於人民的事。”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作為一個卸任幹部為群眾反映訴求沒什麼值得讚頌的,如果引起了網民的轟動,那隻能說現在的官員真正為民辦事,對人民充滿感情的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