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費迪南一世曾義憤填膺地說:“即使讓世界毀滅,也要讓正義實現。”而正義的實現,靠全社會弘揚正氣,鏟除邪氣;隻有人人都用正氣書寫自己的人生,社會才能和諧,人類才能浩氣長存。
例2 抑惡更要揚善
人間有正氣,也有邪氣,就像自然界有陰陽黑白、日月寒暑一樣。正邪不能和平共處,二者是激烈鬥爭、此消彼長的關係。抑惡,更要揚善,這樣才能在社會這片土壤裏播撒“善”的種子,才能營造出公平正義的和諧氛圍。揚善就必須樹立一個標杆。著名的德蘭修女建立臨終關懷院時,有人質疑其做法無疑是杯水車薪,而德蘭修女卻說“當我們與世界相遇時,我們遇到的都是一個人……隻有愛具體的人,才能真愛人類”。德蘭修女用自己的善的杯水,引來了一道善流,流淌不息。日前公開的吳官正同誌的這“一束家書”,不是驚天動地的國家大事,反映的隻是吳官正家中的日常瑣事,卻言之諄諄,語重心長,可謂“潤物細無聲”。他們用自己的善行為全社會樹立了榜樣。
如果說抑惡鏟除了滋生在社會肌體上的毒瘤,那麼揚善就是讓這個肌體煥發出生命的光彩。
例3 家書抵萬金
儒家經典《大學》中有句話:“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即人們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代賢者深諳“居家乃是長久之計”的道理,常常留下家書家訓,修身修德,勸誡子孫為人處世之道,治家守業之理,做一個符合儒家倫理規範的謙謙君子。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留傳下來的著作很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吳官正寫給其親屬及家鄉官員的多封書信,則以樸實簡短的話語,表現了一位黨的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坦誠務實的高風亮節。這些家書,不經意間,已經成為子孫後代的一筆公共財富。
家書是一條紐帶,聯係著家庭與社會;家書是一條紐帶,連接著曆史與現實;家書是一條紐帶,關係著民族的命運和前途。家書抵萬金!
故事掘金
閱讀《馱著聖骨的驢子》這則寓言故事,然後分析相關材料,談談可以論證哪些論題。
一隻馱著聖骨的驢子,一路上看見人們都朝著他頂禮膜拜,不由揚揚自得,把這些禮拜和讚美詩都看做是獻給自己的。
有人指出說:“驢先生,你大虛榮了,改正你的錯誤吧!人們朝拜的不是你而是聖骨,光榮歸於聖人自己。”
例文欣賞■■
每個人的局限性
東方小四
民國時期有許多著名的“筆墨官司”,魯迅和林語堂、胡適等人的筆仗打得風生水起,至今仍留餘韻。此外還有一宗不太有名的“官司”,那就是傅雷與張愛玲之間,說是傅對張大興攻訐,極力反對這種文壇的唧唧歪歪之旖旎之風;而張愛玲也毫不客氣,在一定的場合對傅雷假以辭色。依稀中也記得,張確實在自己的文字裏間接而有力地言說過傅雷的“不懂行”。有天臨睡前,無意中拿出一本《傅雷作品》,其中正好有占了14頁的長文《論張愛玲的小說》。懷著看熱鬧的心情,直接翻到了這一篇。誰知道,體悟的不是熱鬧,而是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