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2 學會與所有人相處
圖書館向乞丐開放,無非是承擔了應有的責任。但依然遭到了一些讀者的投訴,引發了他們的不滿。這說明在不少人的心中、社會上根深蒂固地存在著一種對貧弱者排斥的情緒。這種排斥情緒帶來的社會表現,在不少城市的公共場合並不鮮見。不願和拾荒者一起擠地鐵,厭惡和農民工一起乘坐公交,乞丐在過街天橋上露宿,有的人捂著鼻子側身而過。表層的社會排斥可能是一個“白眼”,深層的社會排斥可就是交往、觀念、教育、職業等等的排斥。“太陽不會因為乞丐和拾荒者的身份而拒絕給予他們陽光。”不要介意和貧弱者“共處一室”。存在就是合理,別因為自己的成見與狹隘把合理消失掉,不要做一個所謂高高在上的人,這樣是對自己修養的最大的損害。
“學會與人共處”已成為全球化的一種基本學習需要。請從自身做起,培養同情心和愛心,使自己具有寬容和理解以及尊重精神。
例3 媒體,你反思了嗎?
為何杭州圖書館向乞丐及附近農民工免費開放,會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為何會震撼無數網友讓大家心中湧起陣陣感動?這說明,農民工、乞丐等弱勢群體的人格尊嚴等被忽視到了何等程度!
通常,在很多人的眼裏,諸如農民工、乞丐是不能和自己平起平坐,也沒有和自己一起進入圖書館、商場、娛樂場所的權利的。因為媒體中農民工是來自鄉下,沒有文化,幹最累最髒最苦的活兒;乞丐則很髒,或多或少有身體上的缺陷,是被城管驅趕的對象。媒體從未展示過農民工、乞丐具有和常人一樣享有公共資源的權利,某種程度上,正是媒體的選擇性注意,造就了公眾的刻板成見。所以,大眾傳播媒體必須客觀、公正地報道,呈現農民工等弱勢群體生活積極的一麵,隻有偏見從媒體上消失,有關農民工、乞丐的刻板成見才會失去生存的土壤。
故事掘金
請你分析《救人的辦法》這則故事,談談運用其中的相關材料,可以論證哪些論題。
“救命哪!”呼救的聲音驚動了正在附近做活的幾個人,他們同時朝呼救的地方跑去。原來是一個小孩不小心掉進水井裏去了。甲說:“應該馬上去找一根繩子來。”乙說:“應該去找一根竹篙。”丙說:“應該去找個長梯子。”但他們都沒有動。眼看井下的人已經不行了,三個人站在井台上焦急萬分,但就是沒有一個人移動腳步。這時又跑來一個人,他二話沒說,連忙順井壁下到井裏,把那小孩救了上來。
十個知道怎樣去做的人,不如一個去做的人。
我和世界不一樣
素材快線¤本¤作¤品¤由¤思¤兔¤網¤提¤供¤線¤上¤閱¤讀¤
2010年12月,澳洲的力克(尼克)·胡哲來到深圳演講“我和世界不一樣”,感動了無數人。他天生沒有四肢,卻擁有兩個大學學位,是兩個機構的負責人,並投資房地產和股票;騎馬、遊泳、衝浪、打鼓、踢足球……樣樣皆能。他的足跡踏遍世界各地,接觸逾百萬人,激勵和啟發他們的人生,2005年獲得“傑出澳大利亞青年獎”。“我生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裏,父母很疼愛我。從沒提起過我的身體異於常人。”父母把他送進一所普通小學就讀,而不是去為殘障兒童設立的特殊學校。像對待正常孩子一樣,教他做能做的一切。進入小學,一天內竟有12個人嘲笑他,他感到深深的孤獨,想:如果再有一個人嘲笑我,我就不活了。放學路上,一個小女孩叫住他:“力克,你今天很棒!”就是這簡單的一句話,把他從絕望的邊緣拉了回來。13歲,他看了一個殘疾人走出困境的故事。主人公的一句話改變了他:“上帝把我們生成這樣,就是為了給別人希望。”曾一度想自殺的他,由此明確了自己人生的方向。19歲,他開始實現自己的誌向:通過自己充滿激情的演講和親身經曆去鼓勵其他人,給人們帶去希望。“我找到了我活下去的意義。”在演講中,他倒在桌子上,向觀眾演示一個無手無腳的人如何重新站起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直到身體艱難地站立。他用自己的生命體驗讓大家明白,實現誌向最重要的是堅持不懈和擁抱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