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8章 克服回避心理,勇於直麵問題(1 / 1)

回避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回避隻能使問題越來越糟糕。我們要克服回避心理,勇於直麵問題,這樣才有助於解決問題。

在現代社會中,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往往關閉了自己的心靈,不與願與他人作親密的接觸,隻想求得自己的安逸。其實這種態度是一種回避型人格障礙,此類型的人不敢深入到自己心靈的內部去,他們的回避帶有強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點。

有這樣一個案例。

張新華,男,28歲。他上班時,從不主動工作,與同事一起工時,總是找最輕鬆最容易的活幹,而且有困難的事情都是直接推給別人去完成,甚至本應由他完成的工作他都要找借口放一邊。時間長了同事對他有意見,誰都不願與他搭檔。他在遇到不懂的地方時,也不願問一下其他同事或向領導彙報。每次輪到他值班,他就聽歌,或者打電話與外人聊天,值班室的工作一塌糊塗,到了休息時間他幹脆把值班電話拿起來,不讓外線打進。到後來對工作幹脆采取躲避的態度,上班時間除了點名時見到他,其他時間根本上不見人,打他的電話都是無法接通,打通了他也掐斷了。領導找他談話,他總是答應一定改正一定好好幹,但回頭他又我行我素。

心理醫生分析認為,像這種類型的人是典型的回避型人格障礙。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麵對挑戰多采取回避態度或無能應付。其表現特征有以下幾個方麵:

★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麵前露出窘態。

★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讚同而受到傷害。

★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

★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願卷入他人事務之中。

★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盡量逃。

★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怕回答不出問題。

★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隻要滿足其中的四項,即可診斷為回避型人格。回避型人格障礙的人往往會在處理某個一般性問題時,表現得瞻前顧後,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決心,卻又錯過了解決問題的時機。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多安分守己,從不做那些冒險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學習外,很少去參加社交活動,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精力不足。這些人在單位一般都被領導視為積極肯幹、工作認真的好職員,因此,經常得到領導和同事的稱讚,可是當領導委以重任時,他們卻都想方設法推辭,從不接受過多的社會工作。

對於回避型人格障礙,心理專家提出了以下的解決辦法:

1.要正確認識自己,提高自我評價

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須從改變認識入手。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成績,不要把別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認識到他人也會有不足之處。隻有提高自我評價,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克服人際交往障礙

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人際交往障礙,因此要提高自我評價,增強自信心,可以按照一個梯級任務作業的要求,給自己定一個交朋友的計劃。起始的級別比較低,任務比較簡單,以後逐步加深難度。

3.要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

當麵臨某種情況感到自信心不足時,不妨自己給自己壯膽:“我一定會成功。”或者問一問自己:“別人都能幹,我為什麼不能幹?”如果懷著“豁出去了”的心理去從事自己的活動,事先不過多地體驗失敗後的情緒,就會產生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