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談到一個人的性取向時,往往總是把對象定義為異性,其實人們還忽略了另一種形態,那就是同性戀者。他們的性取向不是異性,而是同性,這種性心理目前還不能被人們普遍接受。
在精神醫學上,心理學家一直將同性戀當作性變態來處理。但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後,一方麵由於同性戀者對人權的爭取,另方麵經心理學家的研究,一般人對同性戀的偏見總算有了改變。美國精神醫學會也在1980年出版的心理異常診斷統計手冊內,將同性戀從心理疾病的名單中刪除。不過,在我國,同性戀基本上還是個很忌諱的現象。
有這樣一個案例。
某男,28歲,未婚,無精神病史和人格障礙史。他性格恬靜,溫順少言,輕聲細語,靦腆羞澀,步態忸怩,言談舉止狀若少女,善畫女性肖像,喜歡戲劇,喜歡扮演女角,惟妙惟肖,平時喜歡從事女工活,編織毛衣,漿洗衣服,做飯炒菜等。16歲開始喜歡接近外貌俊美、性格柔和的男同學,心裏會產生莫名其妙的喜愛感和舒適感,見女性則厭煩,退避三舍。每當思念所愛慕的男同學時便會神魂顛倒,坐立不安,輾轉難眠,非見一麵而後快,難於自製。一次深夜在家中,此種欲望萌發,克製不住,跑到學校敲開所愛慕男生的宿舍門,見麵後說了幾句話,感到莫大快慰,回家後便酣然入睡。一次突然發現對方與一女性接近,氣憤憂傷交加,對那女性怒目相視。他自己否認有精神病或心理異常,承認有手淫習慣,宣稱一輩子不和女性結婚。臨床檢查無異常體征。
心理學家指出,以同性為滿足性欲的對象的現象稱為同性戀,其多見於未婚青少年,尤其是男性,西方國家多於東方國家。
關於同性戀的形成原因,心理學專家主要有以下三種看法:一種認為是由生理因素造成的,這種同性戀稱為素質性同性戀;第二種觀點認為是由心理社會因素所致,這種同性戀稱為境域性同性;最後一種觀點認為,人類的性傾向有雙向發展的可能,同性戀的原因與異性戀的原因沒有什麼不同,兩者同樣都是有意義的生活方式,其差別隻是選擇對象的性別不同而已。
一個人發現自己有同性戀傾向,該怎麼辦呢?就目前而言,可以從兩個方麵加以調整:
1.自尊自重,廣交朋友
既不要因為自己的同性戀傾向而自責,也不要讓這種“戀情”任意滋生泛濫。如果不顧一切地戀上某一同性,甚至與同性建立“戀愛”關係,確是一件很麻煩而危險的事,是你目前的成熟水平所難以承受的。明智的做法,應該是廣交朋友,既有同性的,也有異性的。這不僅有助於衝淡你內心的矛盾,而且客觀上也有助於維護自尊,不至於過早過重地受到心靈傷害。
2.查清原因,尋求對策
同性戀的形成,可能有先天的因素,也可能是後天環境造成的,情況比較複雜。建議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弄清自己之所以產生同性戀傾向的原因,並製訂出相應的矯治措施。要指出的是,大多數同性戀的矯治將是比較長期的,必須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並付出持續不斷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