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親人離世,均是人之常情。作為家屬,雖然不至於像莊周一樣擊缶而歌,但至少也應該懂得節哀順變的道理。
親人的離世,總是一件令人難以接受的事情。失去親人會使人產生高度的情感失落,包括悲哀、憤怒(怨恨逝者棄己而去,或埋怨自己在某些方麵的過失)、愧疚、自責、焦慮、疲倦、無助感、孤獨感、驚嚇、苦苦思念等情感,甚至陷入痛苦之中無法自拔。
有這樣一個案例。
徐亮是某師範大學大三的學生。在校期間人緣很好,學習成績也非常優秀。然而,世事無常,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在連著三個星期的時間,自己竟然失去了三個親人。他的父母都是農民,在他讀大學的時候,父母都在外地打工,8月時母親查出患乳腺癌,9月底回到老家的腫瘤醫院治療,然而在10月的時候不治身亡;11月時,年邁的奶奶因為傷心過度去世。接到噩耗後,徐亮立即請假趕回老家奔喪;然而,11月中旬,又一個噩耗傳來,從外地回家奔喪的父親也因車禍去世了。接二連三的親人離世,讓他的心理承受著常人難以 想象的痛苦。他把自己關在房間裏,不吃不喝,拒絕親戚鄰居的熱心幫助,心裏總是充滿自責,怪自己沒能力,沒本事賺錢,怪自己不能給家裏做一點事情,怪自己還沒來得及孝順父母,父母都已經不在了。一段時間下來,他變得精神恍惚,神情也十分憔悴,每天活得猶如行屍走肉一般。
親人離世以後,產生哀痛之情也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是長期沉浸在痛楚之中無法自拔,恐怕就有些太過了。有些人在哀痛之餘,還會夢魘和自責,想象原本可以把親人救出來,然後把親人的死亡當成自己的過錯。這時候心理幹預是很重要的,需要安撫生還者的情緒,讓他們明白是自然災害奪去了他們的親人,而不是他們的錯。
那麼,對於那些深陷痛苦之中的人來說,怎樣才能擺脫與親人陰陽兩隔的巨大痛苦呢?
1.哭泣療法
心理治療中有一種哭泣療法,當然,這種哭泣療法與因環境感傷有所不同。它是為自己的生命經驗而哭泣,讓自己再次回到那種無力、無助的恐懼感裏,和當年那個自己在一起,這是自我診斷的一種方式,所謂觸摸心靈傷口。正如嬰兒的啼哭就是健康的象征,因此它是正常的表達,也是自我減壓的調節方式。而在大哭一場之後,一定要多喝些水,不要立即進食,或進行其它應急性工作,讓這種情緒有一個緩衝的過程。
2.自我暗示法
失去親人也是心靈的創傷,它也同樣需要上藥和縫合。在哭泣的同時,也不要忘記把悲痛轉化為動力,給自己多一點心理暗示。這樣也有助於減輕心裏的內疚與自責,暗示的話可以是:“我沒有錯,可我也沒有辦法。”“如果親人在天有靈,他一定最希望看到我幸福安康。”
3.適應新的生活
生者應該早日堅強起來,學會適應逝去的親人已經不存在的新環境,扮演一個以前所不習慣的新角色,並掌握以前不具備的一些生活技巧,從而適應新的環境。如果不能認識到環境已經改變,從而重新界定生命的目標,就容易長期陷入痛苦中不能自拔,對健康是極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