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厭食者舍去生命之源,結果可想而知:輕度患者出現麵色蒼白、頭暈乏力的症狀;重度患者會出現器官功能的紊亂,甚至導致死亡的危險。
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在現代社會中,還是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厭食症患者。
有這樣一個案例。
麗莎是一位藝人。在她生下女兒後,體重增至126斤,她為了回複苗條身材瘋狂減肥,厭食令她再度懷孕時仍無法恢複正常飲食,導致兩條肋骨折斷。
麗莎在懷第二胎時隻有80多斤,懷孕4個月時隻是彎腰拾東西,就弄斷了一條肋骨,醫生指她的骨架不能承受胎兒的重量和壓力,骨骼因而折斷,她在一個星期後再不慎折斷一條肋骨,胎兒壓著她的斷骨,令她痛苦非常,但她仍堅持嚴格控製飲食。麗莎在兒子出生後繼續減肥,最終達70斤的“標準”身材。
本案例中的麗莎已經到了一種病態的厭食狀態。兒童厭食,可能是一種“抗議父母”的心理所造成的;少女厭食,則可能是一種愛美過度的心理病。然而,厭食症不隻是發生在兒童和少女身上,有許多職員,患厭食症的幾率也是很高的,如模特兒、表演藝人,及一些需要維持標準體形的行業,他們因為時刻要維持形象而更容易產生壓力,而導致厭食。
從正常情況下來看,厭食的征兆不難察覺,厭食者除了拒絕進食,還會變得封閉寡言,脾氣惡劣,婦女人會出現閉經的現象,而且厭食者體重跌至標準體重的15%以下,就會出現血壓低、心跳緩慢、便秘、暈眩、口臭、睡眠不好、運動量減少,嚴重的身上會長出細細的茸毛。嚴重的厭食現象,甚至會威脅生命。
心理學家指出,引起厭食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 社會心理因素
青春期一些性心理發育尚不成熟的女孩,對自身的第二性征發育和日益豐腴的體形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容易產生恐懼不安,羞怯感,有強烈的願望要使自己的體形保持或恢複到發育前的“苗條”,而不敢或不願進食。
2. 社會文化因素
在唐朝時期,豐滿、肥胖是作為富有的標誌,被人羨慕;而現代社會中以身體苗條作為有能力、高雅、有吸引力的標準,使體重偏低的人受到人們的青睞。
3. 其他社會學因素
城市人群、社會地位較高或經濟較富裕的人一般比農村人群、社會地位低和經濟貧困的人更容易挑食。
4. 個體的易感因素
爭強好勝、做事盡善盡美、喜歡追求表揚、以自我為中心,但又表現出不成熟、不穩定、多疑敏感,對家庭過分依賴,內向、害羞的人也容易厭食。
那麼,對於具有厭食症的人來說,該如何才能擺脫厭食症的困擾呢?
1.補充營養,糾正營養不良
由於患者長期不進食,胃腸功能極度衰弱,因此進食應從軟食、少量多餐開始逐漸增加,不能急於求成;適當給予助消化藥:胃酶合劑、多酶片、乳酶生等,或針灸治療,也可用小量胰島素促進食欲及消化功能恢複。病人的體重增加1-15千克/周為宜。
2.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包括疏導病人的心理壓力,對環境、對自己有客觀認識,找到適應社會的角度及處理和應付各種生活事件的能力。另外,對健康體魄的概念,標準體重的意義,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客觀的估價。了解食物、營養學方麵的知識。對於家庭關係緊張的患者,必要時可請家人做家庭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