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個體自身主觀的原因外,吝嗇心理的形成也有客觀存在的社會原因:首先,社會資源的分配與占有的不均衡導致社會競爭激烈,社會財富占有的不確定性使人產生對現實的焦慮心理,這種不確定使人容易患得患失,心生吝嗇。其次,因為種種原因,社會上的人與人之間抱有強烈的戒備心理,使得很多人即使有能力幫助(資助)別人,也會退避三舍。最後,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也影響吝嗇心理的產生。試想,如果每個人都斤斤計較,爾虞我詐,那麼病態的吝嗇心理的出現肯定是必然的。
一般來說,凡是吝嗇的人,他們或是從小受窮,飽嚐生活的辛酸,深知物質財富得來不易,對什麼東西都備加愛護;或是家裏管教特別嚴厲,控製花錢,隻有靠自己節儉或動手積累才滿足需要。應該說這本來是一種無可厚非的心理品質,可是當這種心理品質受到自私心理的驅使,發展為極端化以後,就走向了反麵,不擇手段地聚斂財富,甚至為了物質財富而變得卑鄙齷齪,疏離了精神,淡化了親情,成為典型的變態心理。
由於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們收入普遍增加,像葛朗台,潑留希金那樣典型的吝嗇鬼、守財奴在當今已很少見,吝嗇行為也不再限於財物,而是擴展到更廣闊的領域。當今吝嗇行為有如下表現:
(1)不願借錢借物給人。現在的社會有一個獨特的現象,越是大城市,越是收入高的地區,人們就越吝嗇、越計較個人的得失;而在邊遠的山區村寨,人們的收入水平很低,卻樂意幫助鄉鄰。有人認為大城市的居民來自東西南北,已沒有鄉下人固有的那種鄉裏鄉情。城市居民收入的有限性和生活高消費值,使一些人對周圍的人與事變得非常小心謹慎,他們從不輕易向人許諾與施舍。目下流行的AA製,也許是經濟平等,保持獨立的一種做法,但是也滋生了吝嗇、冷淡、自私的心理。
(2)不贍養老人。“老有所養,老有善終”、“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可是現在有些子女,卻相互推諉、不願承擔贍養父母的義務。另外,在一些養父子關係中,也存在不贍養老人的情況。有些父母自己沒有生育能力,從別處抱養一個孩子,待其長大成人,知道自己的身世後,就不顧父母的養育之恩,而將老人遺棄。
(3)重衣食不重教化。現在有些家長在生活上對孩子關照得無微不至,高級食品、衣服玩具,不管價錢有多高,都舍得去買,唯獨不願給孩子以精神上的教化。這反映了一些人素質的低下,也屬一種社會病態行為。
(4)不關心周圍的事物。有些人遇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捐款、讓座的助人之事他不做;遇到別人有難,他不幫;遇到歹徒他不上。這種吝嗇之人已近乎麻木不仁的冷血動物。
病態的吝嗇心理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首先,它破壞了人類所固有的仁愛之心、同情之心。“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就在於人具有社會性,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各種互助關係,相互關心,相互幫助是人類美好的屬性。吝嗇的人極度自私,不給別人任何幫助,將人的本性降格為動物般的本性,破壞了人類美好的社會關係、倫理關係與道德關係。吝嗇之人也必將受到社會的譴責與遺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