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李白:“古惑仔”的混世法則(2)(3 / 3)

這馬屁拍的不是一般得響,是人聽了都會覺得無比舒服。這個韓荊州真的有這麼受歡迎嗎?根據史料記載,韓荊州的幾代人都是吃官糧的,而且官職還不小。但想,如果一個人的影響力達到“生不用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的境界,那皇帝老兒怎麼想。所以,我想,當時可能這個韓荊州確實有影響力,但並沒有牛到那種“生不用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的地步,又或者,即便是韓荊州能耐大,他也不會這樣讓人張揚的,為官之道,他又不是傻瓜。因此,我想,這也是後來韓荊州不推薦他的重要原因。

為了方便下麵的敘述,我引用《與韓荊州書》中的部分內容:“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豈不以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俊,奔走而歸之,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所以龍蟠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願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則三千賓中有毛遂,使白得脫穎而出,即其人焉。”

荊州大人,您怎麼使人敬仰、愛慕竟到如此程度!豈不是因為您有周公那樣的作風,躬行吐哺握發之事,故而使海內的豪傑俊士都奔走而歸於您的門下。士人一經您的接待延譽,便聲名大增,所以屈而未伸的賢士,都想在您這兒獲得美名,奠定聲望。希望您不因自己富貴而對他們傲慢,不因他們微賤而輕視他們,那麼您眾多的賓客中便會出現毛遂那樣的奇才。假使我能有機會顯露才幹,我就是那樣的人啊!

讀到這裏,實在是讓人不得不感歎李白的文采與馬屁之精。李白在拍完馬屁之後,又講了一大堆有利於自己的事情。他這樣說道:“我是隴西平民,流落於楚漢。十五歲時愛好劍術,謁見了許多地方長官;三十歲時文章成就,拜見了很多卿相顯貴。雖然身長不滿七尺,但誌氣雄壯,勝於萬人。王公大人都讚許我有氣概,講道義。這是我往日的心事行跡,怎敢不盡情向您表露呢??”

注意最後一句話“這是我往日的心事行跡,怎敢不盡情向您表露呢??”又是一句話裏藏話的表白,首先,我是在告訴您韓荊州,我這個人是有一番資曆的,其次,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出於尊敬您,我不得不說,不敢不說。

緊接著,李白又筆鋒一轉,又說:“您的著作堪與神明相比,您的德行感動天地;文章與自然造化同功,學問窮極天道人事。希望您度量寬宏,和顏悅色,不因我長揖不拜而拒絕我。如若肯用盛宴來接待我,任憑我清談高論,那請您再以日寫萬言試我,我將手不停揮,頃刻可就。如今天下人認為您是決定文章命運、衡量人物高下的權威,一經您的品評,便被認作美士,您何必舍不得階前的區區一尺之地接待我,而使我不能揚眉吐氣、激厲昂揚、氣概淩雲呢??”

李白覺得說到這裏,可能火候還不夠,決定補充說明:“從前王子師擔任豫州刺史,未到任即征召荀慈明,到任後又征召孔文舉;山濤作冀州刺史,選拔三十餘人,有的成為侍中、尚書。這都是前代人所稱美的。而您也薦舉過一位嚴協律,進入中央為秘書郎;還有崔宗之、房習祖、黎昕、許瑩等人,有的因才幹名聲被您知曉,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賞識。我每每看到他們懷恩感慨,忠義奮發,因此我感動激勵,知道您對諸位賢士推心置腹,赤誠相見,故而我不歸向他人,而願意托身於您。如逢緊急艱難有用我之處,我當獻身效命。”

這李白可能覺得自己說的是有點過了,可能也看出韓荊州在猶豫。再者,李白也不願意掉自己的身份,這時,他古惑仔的性質又展現出來了,接著說,我也是一個懂武功的人,還特意到不少地方學過劍術,如果您有什麼緊急的事件處理不了,找我就行了,絕不含糊。其實,這裏麵還有弦外音,我李白來找你推薦,不是乞求,你若是推薦了我,你也是有好處的。換句話說,日後我發達了,你不也臉上有光嗎?

那麼,韓荊州最後推薦李白了嗎?沒有,韓荊州不喜歡李白的那種自大。李白這回可白費了那麼多口舌。不過,好歹也成就了這篇千古美文。我們今天讀來也是感歎良多,深知古代文人為官道路的曲折與不易。在這裏說明一下,在韓荊州之前,李白就拜謁過安州都督馬正會、安州長史李京之和裴長史等人,其結果都以失望結束。

為什麼這些人都不喜歡李白呢?我想還是他的那套古惑仔的行事所致。這一套在江湖哥們兒兄弟間行得通,在官場未必就好使。但李白就是李白,他能聞名於天下,豈能因此而沉淪。

所謂“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憑我李白的這種左手文人,右手古惑仔的雙重身份,勢必會有石破天驚的那一天的。自青年時期從長安出去遊曆,李白一邊漫遊、隱居,一邊做古惑仔製造名聲,引起人們關注,尤其是要引起唐玄宗的關注,最後工夫不負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