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點,就是有作奸犯科背景的人也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根據一些資料記載,李白的父親李客是販運鹽鐵的商人,不僅如此,他的父親還曾“逃歸於蜀”或“潛還廣漢”。李白正好這兩條都有,他怎麼有資格去參加科舉考試呢?李白難道就這樣心甘無怨麼?肯定不會,你不是不讓我去考試麼?我還不稀罕呢,我要你們請著我去,這就是李白的文人特質之一。於是就有了後來廣為流傳的李白戲弄高力士等等一些趣聞。
如果李白真的是商人的兒子,那他的家境應該富裕。但這也隻是推測,因為李白很少提及他的家人。但李白的性格卻是受到其家世的影響的。比如,他曾在四川待了那麼久,可他自從25歲後就再也沒有回去過。又如,他喜歡流浪。李白去過很多地方,估計跟徐霞客差不多,好多地方都去了。李白為什麼喜歡流浪,可能是不願意背負太多的沉重。李白不是杜甫,杜甫這個人就是憂國憂民,什麼時候都是苦大仇深的樣子,特別是在安史之亂後,你看他作的詩,他的行為。其實,他隻在朝廷做了三年小芝麻官,他至於這樣去付出嗎?問題的關鍵還是文人的政治情結。
所以說,李白終究是李白,要不他也不配稱之為“大唐第一才子”了,他的文人情結就是與常人不一樣。我倒覺得李白還真的有點像莊子——莊子的婆娘死了,他不但不傷心,反而鼓盆而歌。李白很少提及他的家人,當然,這或許不意味著他的冷酷,因為“冷酷”不符合“詩仙”性格,因為“詩仙”知道如何減壓,他要活得自在,活得灑脫,活得有滋有味。
2.
作為左手文人的李白,他是如何混得風生水起的?這個問題也值得探討。李白曾在四川待過不少時間,如果說李白家是經商的,那他父親應該給他創造了好幾堆金山銀山。郭沫若說,李白的兄弟曾把長江上遊和中遊最重要的碼頭都壟斷了。這個說法多半太誇張了,我個人不大相信。但至少說,李白的家裏並不貧窮。這是一種觀點。
另外一種觀點,即便李白的父親不是商人,那李白又不是一介草包,他肯定有法子弄到錢。這個法子是什麼呢?當今社會流行炒作,古代人也會炒作,像東方朔就是一個炒作高手。
所以,李白如何混得風生水起,我覺得有兩點可以供參考。一個是家境富裕,生財有道。另外一個就是炒作出名,然後金錢和名利都有了。換句話說,李白走的是非常規路線。
先說第一個,家境富裕,生財有道。家境富有就不必說了,因為如果是商人之家的話,那錢應該不成問題。如果不是商人之家呢,我們通過不少資料可以看出,李白是一個看女人看得很準的人。就像那個司馬相如,他看女人也很準,不但抱得美人歸,還擁有了無數的財富及顯赫的地位。如此,李白也來這一手。李白先後結過四次婚,第一個夫人姓許,最後一個夫人姓宗,都是前宰相家的孫女。
你看,李白多會選,選宰相的孫女做老婆,這可不富得流油,拽得不行。不僅如此,宰相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那他下麵的人誰不給他麵子啊!這也從另外一方麵證明,李白的路子很廣,比那個杜甫在這方麵不知道要強多少倍。你說,李白會缺錢麼,他能不混得風生水起麼?
我們再看,李白的詩在當時乃至後世都是很有影響的。這說明什麼?說明他的詩歌就是一個“聚寶盆”,雖然我們不知道在唐朝有沒有稿費或者版稅之類的,但如果沒有油水可撈,寫那麼多詩歌抽風啊?作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就曾寫過不少諛慕之文,給人寫這樣的文章肯定有銀子賺。否則,就韓愈那入不敷出的家境,他還不得活活餓死。
韓愈靠寫諛墓之文撈了多少油水,我們不知道。但白居易曾經一次性拿到六七十萬錢的墓文費。這事從何說起呢?原來,白居易跟元稹是好朋友,元稹比白居易死得早。元稹死後,他的家人請白居易寫了一篇墓誌,然後就送給白居易六七十萬錢作為酬謝。但白居易並沒有將這筆錢作為私有,而是捐給了香山寺。這一點,倒真的很佩服白居易。
韓愈、白居易等人都曾以這種方式得到錢財。那李白呢?李白是在韓愈、白居易之前,李白的文章寫得那麼好,按現在的話來說,他可是一線作家,他的文章肯定是非常搶手的。我們通過史料,可以看到李白留存下來的文章大多都是應用文。這個應用文要麼是寫關於寺廟的,要麼是應地方官之邀寫的。李白不是看不起那些達官貴人麼?那他為什麼還要給他們寫文章呢?理由很簡單,為了錢財。反正那些當官的不缺錢,而我李白的文章又這麼受歡迎,正所謂各有所需,我何樂而不為呢?
在這裏,我順便說一些關於李白寫這類文章的趣事。別以為李白會那麼“認真地去寫”。比如,李白有一篇叫《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的文章。韓君是誰?就是韓愈的父親。李白在這篇文章中說韓愈的父親是“含章可貞,幹蠱有立”。這並不奇怪,可李白又將這話寫給別人。比如在《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中,李白也同樣說“含章可貞,幹蠱有立”。這是資源多次利用,但錢還得照給。李白為什麼敢這樣做,一句話——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