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世稱詩仙,隴西郡成紀縣人,唐朝著名詩人。其思想融合儒、道、遊俠、縱橫家的成分,而以儒、道為主。由於經曆豐富,使他對當時的社會、政治有較深的認識。安史之亂時,曾為永王幕僚。
李白的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詩風雄奇豪放,語言流轉自然。其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另有《李太白集》傳世。
1.
李白何許人也?李白是四川人嗎?這個是向來有爭議的。本文所做的也隻是一番推論而已,僅供參考。說李白是四川人,可能是因為他大概在5到25歲之間生活在四川。
但是5歲之前呢?他又在哪裏?李白在25歲的時候便離開了四川,之後就再也沒有回去過。所以,難點還是在於5歲之前的那段時間李白在哪裏?對此,曆史上有很多學者做過分析。比如,在民國時期有個叫陳寅恪的學者,他的考證是李白乃胡人也。這樣說來,李白就不是四川人了?
為了探討真相,我們還得把時間拉回到唐朝,看當時有什麼曆史記載沒有。首先,我們來看關於李白的著作,當時,有這兩個人給李白編了集子,一個是魏顥,一個是李陽冰,他們在集子的序《李翰林集序》裏說“白本隴西”。
其次,我們來看李白死後的墓誌,給李白寫墓誌的那個人叫範傳正,此人給李白寫的墓誌名為《贈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據史籍記載,範傳正與李白有通家之好,這說明他們關係甚好。李白的墓原葬於當塗縣南十裏之龍山東麓,後由於墓碑“斷仆零落,僅存方尺許”,當時兼權太平州事節製軍馬孟點“乃重書刻石,立之墓左”。範傳正便由此撰寫了碑文,該碑文記述了李白墓由龍山遷葬青山的經過及原委,記載了李白的出生地、家世、晚年及其身後的境況。碑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不僅如此,李白本人在《贈張相鎬》中說:“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在《與韓荊州書》中也說:“白本隴西布衣,流落楚漢。”
最後,我們來看《唐書》,《唐書》有《新唐書》和《舊唐書》兩部。《新唐書》成書於北宋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距唐朝滅亡已153年。《舊唐書》是斷代史,成書時間為公元945年,乃後晉人所作。《舊唐書》記載:“李白字太白,山東人。”這兩部書都距離李白所在的朝代時間較遠。我想,說李白是山東人,至少是需要打問號的。為什麼這樣說,李陽冰和魏顥掌握的材料,應該與李白有最直接的關係,很有可能還是李白直接告訴他們的。你想,他們編的是李白的集子,肯定要得到李白的同意才行。至於範傳正的墓誌銘,是李白的後人告訴他的。從來源上看,當屬可靠。而且他們都說李白是隴西人。
當然,關於李白的身世之說,還有很多說法,有說他是外國人,有說他是商人的兒子,這些我們不再做討論。
李白,這個大唐第一才子,盡管他才華橫溢,可他就是不去參加科舉考試,這不免讓人匪夷所思。因為,在古代文人讀書倡導的不就是功名利祿麼?李白有如此好的才華,為什麼不通過科舉考試來撈一把功名呢?
我們知道,唐朝的進士文化對詩人的人格影響是很大的。舉個例子來說,想要考取功名,那肯定得歌功頌德,不能像杜甫那樣“苦大仇深”,這樣的性格是很難考得上的。即便考上了,那也不知道在陰溝裏翻過多少船,在泥路上栽過多少跟頭。有個叫孟郊的人,此人為了考進士竟然傾家蕩產,把家具都典當了,直到他46歲那年,總算是考上進士了。然後他還作了首詩,說以前你們看不起我,我沒意見。現在我是新科進士了,我就要把長安所有的青樓逛遍,把所有的妓院頭牌都叫過來陪我喝酒,就是要做給你們看。這個孟郊,因為科舉考試考得連心態都扭曲了,實在是考試的罪過啊。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孟郊或者說大唐的文人如此熱衷於科舉考試呢?原因很簡單,你沒有後台撐腰,沒有家財萬貫,想要登入殿堂,想要功名利祿,想得美!那麼,剩下的一條路就是通過科舉考試了。在唐代,如果你考上進士之後,如果又能做翰林的話,就有很大的希望做宰相。如此誘人的官位,誰看了不眼紅?
可李白為什麼就不去參加科舉考試呢?有人說他淡泊名利,有人說他就是一個天才,何須去考試呀!正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是。李白不去參加科舉考試是有苦水要吐的,因為他根本就被排擠在考生的圈子之外。為什麼這樣說,這得怨他的身世。要知道,在唐代,不是什麼人都能參加科舉考試的。
在中唐的時候,考進士是要考判案能力的。大詩人白居易,他為了能使人更容易考試過關,自己就出了不少題目,有點類似於現在的考試模擬題。於是,他自己編了100個案例,然後事先把答案做好。其中有一道案例就是說商人的兒子能不能參加進士考試?白居易當然說可以。他的目的是希望考試的政策能夠再放開一些。那麼,換句話說,這也恰好證明了在唐代商人的兒子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這是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