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董仲舒:三策驚人為何終遭棄(2)(3 / 3)

漢武帝自然不希望董仲舒死於政治鬥爭與私人鬥爭的漩渦中,這也是他不重用董仲舒的重要原因。此外,就算漢武帝不重用董仲舒為大漢的國相,那個公孫弘依然不會放過董仲舒,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公孫弘就是一個奸詐至極的人,為了自己的權益什麼事都幹得出來,可謂是機關算盡。那麼,公孫弘想了個什麼狠招呢?

借刀殺人,這招可狠著呢!在《孫子兵法》的三十六計中就有這一招,公孫弘可能覺得在才學上怎麼也是比不上董仲舒的,所以他就想著從其它的方麵下狠功夫。估計公孫弘這老兒將《孫子兵法》作為了自己的枕邊書,潛心鑽研呢!於是,公孫弘就跟漢武帝提了一個建議:說董仲舒,董大學士是膠西王國相的惟一合適人選。這個膠西王是誰呢?就是前麵提到的江都王,在“七國之亂”後才改為膠西王的。

膠西王是漢武帝的哥哥,名叫劉端。按理說,到一個諸侯國當國相也沒什麼好奇怪的,但這個膠西王非同一般,他是一個很殘暴的人,這也是公孫弘要跟漢武帝建議讓董仲舒去那裏當國相的原因——方便實施借刀殺人之計。那麼,膠西王到底壞到什麼地步呢?他壞到不顧漢朝律法,隨意殺人,弄得很多人都對他恨之入骨,多次聯名告他,希望能嚴懲。漢武帝念在兄弟情誼的份上,不忍心殺他。但又不能不顧漢朝的律法和告他之人的意願,於是漢武帝就想了一個招,把膠西國的領土給削減了一半。原以為這下膠西王應該有收斂了,但這個膠西王不但不買賬,反而更加出格。出格到什麼程度呢?你這個當弟弟的不是要削減我的領土嗎?好,我就來個什麼都不管,反正“無官一身輕”,我給你玩失蹤,讓你幹著急,找不到我。都說國不可一日無君,這家夥可是壞到極點了,弄得膠西王國的很多事務處理不了。這還不算,他還故意讓倉庫裏的儲備爛掉,隨意找個什麼罪名將漢武帝派來的官員給殺了,實在找不出罪名的就給毒死。弄得很多人都不敢去膠西王那裏做官了。這可把漢武帝氣壞了,但也拿他沒法。

眼下,膠西王正缺一個國相,也不知道這個位置空缺了多久。在這個背景之下,公孫弘想到了借刀殺人的妙計,他是要借膠西王之手殺掉董仲舒。公孫弘盤算得到是好,可結果卻讓他吃驚。這個膠西王劉端雖然作惡多端,但是對董仲舒卻是格外尊敬,他不但沒有殺董仲舒,反而對董仲舒是畢恭畢敬。

董仲舒沒有成為漢武帝的國相,他沒有被重用是事實。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一代大儒董仲舒就這樣屈才於邊遠之國。好在這個書呆子不傻,最後他把老板給炒了,回家養老了。

不管怎樣,董仲舒的結局是好的。但他終歸隻是曇花一現,好在這朵曇花實在是夠璀璨豔麗的,《天人三策》奠定了他獨一無二的影響力,但他始終沒有實現“兼濟天下”的書生夢。從寂寞中走出,又回歸於寂寞,董仲舒的一生不免讓人有太多的難以割舍。在他內心世界裏,有著太多太多的不甘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