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董仲舒:三策驚人為何終遭棄(2)(2 / 3)

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特殊的曆史環境,造就了很多卓有成就的思想家。百家爭鳴的現象曾讓人們的思想和視野大為開闊,這思想和視野得以開闊後,就出事了——後來,秦始皇操辦的“焚書坑儒”事件,便是對此的一個激烈回擊。回擊是回擊了,可出大問題了,秦始皇這事辦得忒不地道,他把讀書人和書都給整得這麼慘,讀書人能服他嗎?肯定不服。到漢武帝時,董仲舒給支招了,我不焚書也不坑儒,我給你們書讀,這下你們該滿意了吧!但是,不是什麼書都能讀,要讀就要讀我給你們精心準備的閱讀大餐——儒家文化。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第一個影響就是讓儒家文化成為國民學習修養的正統文化。這樣一來,國民要是想讀書就得讀儒家的,要不就不讀,悉聽尊便。能讀書總比沒書讀好,何況讀了書還有機會享有功名利祿,加上漢武帝又是一個開明的皇帝,廣納賢才,讀書無疑是讓自己成才、成名、富貴的最佳選擇。所以,天下讀書人都衝著這一點,去學習儒家文化了,國家的凝聚力也就增強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第二個影響就是讓原本政局不穩的西漢吃了“定心丸”,這是第一個影響的延續。《天人三策》提出的一係列培養人才、選拔人才的製度井井有條,就像流水線似的,沒有罅隙。從中央到地方,人才的培養和輸送一氣嗬成。很多文人被這個“生產線”輸送上了官場,不僅發揮了他們的人生價值,而且為國家效力。西漢人才濟濟的盛況,與董仲舒的這個培養和選拔人才的製度分不開。

從這個意義上講,董仲舒確實辦了一件天大的好事,文人們對他是感激不盡。做文人能做到這份上,值了。

但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存在很大的隱患。為什麼這樣說?深入思考一下,無論是做人還是做官,價值標準都得按孔夫子要求的。但是,孔夫子就是十全十美的嗎?肯定不是,後來的人曾對孔夫子批判得很凶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地位倒是提高了,可那些終究都是以往沉澱下來的東西。這一策略竟然把諸子百家都給廢了,難免結出閉門造車的惡果。所以,古時候有很多讀書人都隻是一堆行屍走肉,他們思想僵化,沒有活力,最終淪落到百無一用的境地,實在是書生的悲慘命運啊!

其實,漢武帝本人也不是嚴格按照董仲舒提倡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際上,在晚年時期,漢武帝自己又喜歡上了黃老之學,什麼煉丹,吃丹藥,渴求長生不老,這些都是道家的玩意兒。你說,這是不是對董仲舒的絕妙諷刺?

董仲舒如此為漢武帝費心費力,漢武帝重用他了嗎?沒有,當漢武帝有了《天人三策》的治國良方後,他就把這位目不窺園的書呆子踹到一邊了。但他又不好讓董仲舒一邊涼快著,於是,漢武帝想了個絕妙的招兒,把董仲舒弄到江都王那裏去當國相了。這是一種說法。

另外一種說法,是漢武帝出於無奈。因為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傷害了皇權,再加上他同主父偃、田蚡、公孫弘等重臣的關係不合,漢武帝為了朝廷的和諧發展,無奈將他外調做一個邊遠之國的國相。

漢武帝甚為喜歡《天人三策》,於是決定重用董仲舒。但是,有個叫公孫弘的人就不樂意了。為什麼公孫弘不樂意呢?說到底還是文人之間的通病——文人相輕所致。這個公孫弘是個“老學生”,他小時候沒有讀過書,直到40歲的時候才開始讀書。而董仲舒呢?從小就開始讀書,讀得還不錯。那董仲舒的才學肯定遠遠高於公孫弘。換句話說,公孫弘心裏很清楚,自己怎麼也是比不上董仲舒的。按理說,這也沒什麼問題,誰叫你不如人家董仲舒呢?但問題是這個公孫弘偏偏不這麼認為,他心裏嫉妒啊!嫉妒自己的學問不如董仲舒,害怕有一天董仲舒會官居自己頭上,這是一點。另外一點,董仲舒認為公孫弘的品行有問題,如此一來,公孫弘更是懷恨在心。就是因為這兩點,公孫弘就要置董仲舒於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