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在董仲舒的建議下設立了太學。這裏做一下簡要說明,太學就是設立在京城的最高學府,但實際上,其他地區也設立了很多類似的學校。其實,早在夏商周時期,大學便有了,大學在夏為東序,在殷為右學,在周有東膠,而周朝又曾設五大學:東為東序,西為瞽宗,南為成均,北為上庠,中為辟雍。漢代開始設太學,隋代開始設國子監。董仲舒曾說:“五帝名大學曰成均”,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說董仲舒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這條建議。到隋朝以後設立國子監,為中央官學,是古代教育體係中的最高學府。
董仲舒還建議各地的諸侯、郡守等積極向中央推薦賢能之人,如此大規模地廣納賢才,使得漢武帝時期人才腳尖碰腳跟。大漢的鼎盛時期就在不遠的明天。
第五,適時改革。董仲舒提出“更化”的觀點,其實就是“改革”。他說:“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繼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更化是董仲舒獨特的思想,不變之道隻有通過“變”取得。簡而言之,改革是讓一個朝代長久不衰,發展迅速的根本動力。
董仲舒以“目不窺園”而出名,標榜“潛心學習”的模範,更是抓住時機,審時度勢地提出《天人三策》,一舉成名。他不像東方朔那樣進行“惡心”的自我炒作,但他也難逃炒作的嫌疑,隻不過做的比較“隱蔽”或者說別出心裁罷了。他隻是古代無數書生中第一個出名的書呆子,隻是個特例,並不值得讀書人去效仿,但是他那種目不窺園的讀書態度卻影響了一浪又一浪的前人和後人。有時,不禁在想,那些十年寒窗苦讀的書生們是不是就是受了他的影響——執著地堅持讀書才是惟一出路的信念?
自西漢成立以來,漢武帝即位之前,這段時期以竇老太為代表的上層人物崇尚的是黃老之學。黃老之學始於戰國盛於西漢,假托黃帝和老子的思想,實為道家和法家思想結合,並兼采陰陽、儒、墨等諸家觀點而成。由於黃老之學主張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因此,這樣的主張在西漢初產生了一定影響,出現了文景之治。但是,文景之治也存在不少弊端,最明顯的一個弊端就是促使皇帝老兒什麼都不做,黃老之學要求的就是讓君主無為而治嘛。
這樣一來,皇帝老兒不管事了,那老百姓就隻能自己幹。結果,國家的掌控和幹預能力就大打折扣了。然而,國家宏觀調控的作用就隻是空架子而已,黃老之學所倡導的無為而治與這個宏觀調控是對立的。再者,讓老百姓自己幹,那這麼多的老百姓能力也是參差不齊的,貧富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在這裏說明一下,西漢時期的豪強土匪是蠻多的,可能與這個脫不了幹係。
何況,從西漢初期,漢朝就一直被匈奴欺負。漢朝怕國家經不起折騰,就采取了和親的政策。這個是好聽的說法,說的難聽點,就是乞求和平。西漢送女人,送錢,送珠寶給匈奴也隻是暫保平安。西漢初期沒有解決的問題,就留給了年輕的漢武帝。那漢武帝還能繼續采用老的一套方案來治國安邦嗎?肯定不會,這也是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建議的一個原因,他需要那種切實可行的、符合他執政標準的治國良藥。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正好符合這個要求。
如此透徹有用的《天人三策》讓漢武帝如同撥雲見天日,隨即將其定為治理大漢天下的基本國策。
3.
那麼,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中“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帶來了什麼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