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董仲舒:三策驚人為何終遭棄(1)(1 / 2)

董仲舒(179~104),廣川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儒學家。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為今文經大師,與古文孔安國齊名,曾指導司馬遷經學之說。

董仲舒並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係,成為漢代的官方統治哲學,並為後世封建統治者提供了統治的理論基礎。漢武帝時期曾任江膠西王劉端國相,之後辭職居家著書,其著作彙集於《春秋繁露》一書。

1.

在古代,一舉成名的文人不乏其數,但像這樣一個寂寞的文人一舉成名、天下皆知,而且還成為上繼孔子、下啟朱熹的厲害角色,恐怕隻有董仲舒一人了。

董仲舒是個出了名的“書呆子”,“書呆子”也能功成名就,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據說,董仲舒為了專心治學,三年都無暇觀賞花園中的景致。他如此用功,實在讓人欽佩不已。以至於後來他的這種讀書精神形成了個典故:目不窺園。

說董仲舒三年都不曾欣賞花園中的景色,未免有些誇張。如果董仲舒後來沒有成名,他的這種讀書方法及他本人肯定會被很多人恥笑。好在這個“書呆子”後來被漢武帝發覺,使得他名滿於天下。

在漢景帝時,這個董仲舒並不怎麼有影響力,他隻是皇帝身邊沒有名氣的學術顧問而已。當然,能做皇帝身邊學術顧問的人怎麼也有幾把刷子。估計漢景帝也不是太看中董仲舒,所以董仲舒在漢景帝時期一直沒什麼作為。這可能也是董仲舒能夠靜下心來專心苦讀,心無旁騖的原因之一。

直到漢景帝死了,漢武帝當了皇帝,董仲舒就徹底出人頭地了。前麵的章節提到過,漢武帝喜歡搞海選,因為這樣可以淘到很多人才。董仲舒就是在這次海選中脫穎而出的。當時的具體情況是,漢武帝登基後的10月,也就是建元元年,漢武帝新官上任,自然要燒幾把火。於是,他要求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直言諫言。這次海選漢武帝淘到兩個極品“寶貝”,一個是東方朔,另一個便是董仲舒。東方朔前麵已經講過,現在我們說董仲舒。當時,漢武帝一連問了董仲舒三個問題,他都對答如流。可能大家對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並不陌生,其實,漢武帝的三次提問,董仲舒的三次回答,便有了《天人三策》的產生。當然,考場上的這個提問與回答的內容隻是個概述,完整體係的《天人三策》是需要時間來完善的。《天人三策》後被班固全文收在《漢書·董仲舒傳》之中。

當然,我們關心的是這個《天人三策》到底有何內容,能讓漢武帝一聽傾心。其實很好理解,董仲舒的三個核心觀點就是講述天和人的關係。天即上天,再說具體點就是天道。人,就是我們個體。

董仲舒將天與人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自然符合古代帝王的統治需要。這才是吸引漢武帝的最大原因。於是,一個書呆子的命運開始了驚天地的大轉折。

2.

董仲舒這個“書呆子”並不書呆,他“潛伏”多年,是在精心準備,他的《天人三策》絕不是即時之作,在他的腦子裏不知道醞釀了多久,隻不過在漢景帝時期,他沒有機會展現出來而已。後來,年輕的漢武帝登基了,那時漢武帝才16歲。16歲,多麼有衝勁與幹勁的年齡啊!而且當時漢武帝能即位是很不容易的,其背景之複雜,難以一言而盡。簡言之,漢武帝要精心打造屬於他執政的王國,而不是有任何人幹涉阻撓的“傀儡王國”。建元六年,太皇太後竇氏駕崩,建元初年被扼殺的新政,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漢武帝令郡國舉孝廉、策賢良,在內外政策上進行一係列變古創製、更化鼎新。

於是,董仲舒瞅準機會,開始推銷他的“天人三策”。下麵,我們來看這個《天人三策》的魔力內容是如何吸引漢武帝的。

第一,新王新政。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的人物執政掌舵,就得有新的政策動向。這個新的動向不一定就是積極有用的。比如,一個暴君即位,那他的新動向可能是倒退的。漢武帝就是個新王,就應該有新的政策動向。新政,自然會涉及到一係列改革。有改革才會有創新,有創新社會才會大步向前,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董仲舒在首先肯定了漢武帝這個新王之後,緊接著談到了“製”的重要性,他認為當務之急是要“改正朔”和“易服色”。

“天下之三王隨陽而改正,天下之尊卑隨陽而序位。”(《春秋繁露·天辨人在》)這就是改正朔。這個“正”就是正月的意思,換句話說,就是一年的第一個月是從這個“正”開始的。“朔”的意思是初一,其意是說正月之首,即一月一日。改正朔的意思現在就很明白了,董仲舒就是要求漢武帝改變曆法。

易服色同樣突出了改變的意思。因為易即改變。易“服”的所指比較寬泛,包括國旗、國徽,車馬、祭祀,黃袍、官服等的顏色。這樣的外在改變後,新的皇帝掌握下的江山就能呈現不一樣的樣子。

改正朔和易服色就是要改變漢武帝執政之前的許多代表國家威嚴的顏色,使得漢武帝執政的朝代相較於其他朝代有明顯的特點。說白了,就是給自己打新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