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董仲舒:三策驚人為何終遭棄(1)(2 / 2)

在這裏做一下補充說明,古代的每個朝代都崇尚一些顏色,比如商朝喜歡白色,周朝喜歡赤色。

董仲舒的這個新王新政的建議,我們現在看起來就是在做表麵文章。你改曆法,易服色,不就是為了突出漢武帝新政的新氣象麼。但這是我們今天的理解,放眼到當時,董仲舒的這個觀點是很有作用的。為什麼這樣說?我們不妨想想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是怎樣坐上龍椅的。早在陳勝吳廣起義中,他們就提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個觀點當時是相當深入人心的,要不也不會有那麼多平頭百姓、下層人士爭相呼應了。既然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那就是在告訴人們,是人都可以為王為相。如此一來,豈不天下大亂,你劉家可當皇帝,那我李家是不是也可以做皇帝呢?於是,董仲舒便想了個法子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就是“順應天命,君權神授”,極言漢朝奪取秦朝的天下是順應天命,不是靠什麼武力。董仲舒淡化了血腥的戰爭奪取,將一個朝代的更換說成是順應天意。然後,又指出不是誰都可以當皇帝的,必須要有上天的旨意,這就是君權神授。那麼,換句話說,漢武帝能執政,是上天授權的,是合法的,不是你們那幫居心叵測的人說的來曆不正。

這個董仲舒將一切有利於漢武帝的光環都“合情合理”地給了年輕的漢武帝。你想,漢武帝能不高興地跳起來麼?那肯定是,隻不過表現在心裏罷了。後來,董仲舒將他的君權神授的觀點不斷地完善,希望以此來“約束皇帝”,奉勸他們不要胡作非為,要以社稷為重。否則,上天會懲罰他們的。這就是董仲舒的書生意氣,他堅定地以為這種理論能夠馴化那些昏君。我們此刻想來,不覺好笑,如果能像董仲舒所堅信的那樣,那昏君不就絕跡了麼,可惜的是,漢代也出了不少昏君(前朝的不必說了),漢代之後的昏君不也多得很麼?從這我們也可以看出,董仲舒作為那時的文人,同樣有著書生傻氣的特質,殊不知一朝一代的更換豈是上天能決定的,豈是他自以為是的理論所能規避的?這也是,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之後終歸沒有得到漢武帝重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過,不管怎麼說,董仲舒的新王新政是符合漢武帝所需的,捍衛了西漢存在的合法性,也捍衛了漢武帝龍椅寶座的合法性,所以,漢武帝很是喜歡這個“書呆子”。

第二,大一統。大一統很好理解,就是要高度的統一,沒有缺憾的統一。這個觀點的提出還真的要感謝漢景帝時期,董仲舒的目不窺園。董仲舒是仔細研究過戰國時齊人公羊高的著作《公羊傳》的,因為,在《公羊傳》裏有“大統一”的觀點,所以董仲舒說:“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漢書·董仲舒傳》)

董仲舒的社會理想是構建一個大一統的和諧安定社會。他認為:“謂一元者,大始也。”(《春秋繁露·玉英》)同時,他還認為“唯聖人能屬萬物於一而係之元。”(《春秋繁露·重政》)

因此,董仲舒希望漢武帝是聖人,能成就建立封建大一統帝國的功業。這其實跟漢武帝的政治抱負是一致的。漢景帝時期,曾發生過“七國之亂”的悲劇,當時,參與叛亂的共有七個諸侯國,發生叛亂是由地方王國勢力和中央集權的矛盾而引起的,還有就是當時的皇後呂後專權等原因。這樣的麻煩與悲劇,漢武帝自然是深惡痛絕,他不希望還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大一統的思想跟漢武帝的政治抱負可謂是一拍即合。漢武帝是連連叫絕。

第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很好理解。就跟文化專製是一個意思。就是說,什麼都不要學了,就學儒家的東西,諸如《詩》、《書》、《禮》、《易》、《樂》、《春秋》之類的。這個書呆子,為什麼要提出這樣“無理”的要求呢?他腦袋是不是被門夾了,還是目不窺園留下的後遺症?其實,在秦始皇時期,皇帝就幹過更恨的事——焚書坑儒。為什麼要焚書坑儒?就是要實行完全的思想禁錮。不過,秦始皇比較傻帽,他是不準人讀書,結果導致人們恨之入骨。董仲舒要靈活一些,他不是不允許讀書,民眾不是喜歡讀書麼?好,不反對,但是,想讀書得嚴格按照官方指定的內容去讀。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要人們的思想“大一統”。還別說,思想統一後,為執政者的統治可是立下汗馬功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大一統”這棵超級大樹的一個小枝椏。

第四,興太學,舉賢良。這一點,還不錯。這個書呆子總算是做了件“好事”。辦學校,培養人才,任何時候少什麼都不能少人才。如何才能廣泛地發掘、培養人才,這是執政者必須解決的大事。董仲舒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將“興太學,舉賢良”納入國家製度中,這就使得選拔人才製度化,同時又規範化了。如此一來,讀書人就有了盼頭,學而仕,可以為國家扛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