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陶淵明:做官屢碰壁就玩清高(4)(1 / 3)

就這樣,陶淵明13年的仕途生涯便就此結束了。然後,開始了他“悠然見南山”的隱逸生活,成就了隱士的美名。這一年是晉安帝義熙元年,即公元405,距晉朝滅亡的時間還有15年。或許陶淵明要感激自己為官的碰壁,讓他徹底死了為官的心,使他全身心地寄情於山水間,不僅被冠以精神高潔的美名,而且文章讓後人佩服得恨不得五體投地來拜為聖書,看來他玩清高隱居的路是選對了。

在陶淵明56歲時,劉裕終於撕破他的嘴臉,毒死了晉恭帝司馬德文,改國號為宋,東晉便滅亡了,這也印證了桓玄妻子說劉裕不甘久居人下的話。桓玄之亂後劉裕當政,司馬德文知道劉裕有篡位與殺害晉安帝司馬德宗的企圖,就想了個招,他和侍衛寸步不離地守在司馬德宗左右。這招挺奏效的,果然劉裕不敢輕舉妄動。但是,有一天司馬德文生病了,不得不出宮治療。劉裕心裏樂開了花,這下機會來了。於是,劉裕派人把司馬德宗給幹掉了。對於司馬德宗的死因,曆史上說法不一,《南史·列傳第十四》中稱劉裕命安帝左右將他毒死,也有說被縊死的。由於圖讖所說的“昌明(晉孝武帝)之後有二帝”,劉裕打消了自己稱帝的念頭,於公元418年改立司馬德文為皇帝,次年改年號為元熙。

東晉的這一切變亂似乎都發生在陶淵明的身邊,甚至陶淵明有三次出仕都是任職於軍幕,投身其中某種政治勢力之下。通觀這一點,我們不難看出,處於東晉紛亂的年代,陶淵明隻剩下兩條路可選擇。要麼就投入到社會洪流中去,以救世濟時之心,建功立業;要麼什麼都不管,安心地隱居去。

第一條路,陶淵明不是沒有試過,他在東晉政局最動蕩的時候,選擇了最足以影響東晉政局的兩個軍府。可是,當他真的投身到其中的時候,卻因為種種“不滿意”而急忙退身了。第二條路,這條路是第一條路的矛盾延續。回去過隱居生活後,又不死心,還存希望,於是,又進入仕途,陶淵明就這樣處於矛盾的掙紮中。因此,陶淵明的一生是別具一格的一生,他可以因為缺錢而去為官,也可以因為看不慣官場的汙濁而辭官。

現在,我們回到文章開頭所說的陶淵明辭官的原因這個問題上。通過前麵的敘述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⑴迫於形勢,不得不辭官。

⑵有卓越眼界,提前退出。

⑶看淡了官場,無心眷戀。

⑷喜歡自由,不想被束縛。

⑸對統治階級的失望與無奈。

然而,陶淵明隻是因為這些原因才歸隱田園的嗎?我認為除了上麵所提到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這個原因與陶淵明家族的名士有關。換句話說,陶淵明的性格及品行或多或少是受了這些人的影響的。

在陶淵明的叔父中,有一個叫陶淡的人,此人熱衷於仙道,善隱居,喜歡導養之術。在他15歲的時候,就服食絕穀,喜歡讀《易》,對卜筮很有研究。陶淡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據說,盡管富得流油,他從不過問自己的產業,對待錢財,仿佛與他的名字極為吻合。不僅如此,他對女人沒有任何興趣,終生不娶,卻養了上百個門童,有人就懷疑他有“戀童癖”。

後來,可能他覺得這樣跟人群居實在沒什麼意思,幹脆離家到長沙臨湘山中修建了一個草廬,徹底地隱居起來,可能覺得太孤單寂寞了,就養了一頭白鹿作為他的伴侶,估計梅妻鶴子的林逋就受其影響。由於他是一個有錢的主,所以親戚朋友都很掛念他,時常去看他。他覺得這樣太過於吵鬧,幹脆渡過澗水躲藏起來,跟人玩失蹤。如此一來,幾乎沒人能找到他了。他越是這樣,人們越是掛念他,越覺得他太有才了。後來,州裏舉薦他為秀才,他知道後又玩失蹤,終生都沒回來。這位叔父頗具傳奇與個性的一生對陶淵明產生了不小的影響。